与50位网站主编面对面董江勇,李博明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内容概要

  本书包含了网络编辑需要掌握的众多知识技能,既有实操业务方面的,如“网编技能与技巧”、“专题策划和制作”,又包含网络编辑业务拓展方面的,如“网络营销与产品”、“网站运营与推广”、“公关知识和技巧”,还有职业规划和个人经验方面的分享,如“从业经验与启示”、“职业规划”,甚至包括网编生活方面的介绍,如“网编健康”、“网编面试技巧”等。
  本书的内容来自于国内第一网络编辑社区BiaNews的“网编训练营”公益培训项目,有意保持了讲课老师培训时的“原汁原味”,真实的现场感,轻松自然的文字,周密的逻辑线索,可读性很强。
  本书适合互联网公司用于网编的实战培训,也适合从事互联网内容的从业者研究分析产业链条,因此,无论对于网络编辑,还是研究网络媒体的学者和机构来说,都是不错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董江勇,北京卓众传媒总裁,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曾任搜狐IT频道记者部主任、IT频道主编,是互联网和媒体圈新生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主编《IT史记:狐闹闹的IT江湖》一书,公开发表论文和文章近百万字。2007年,以天使投资人身份参与BiaNews网站的工作,目前该网站已成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网络营销与产品
  从用户的角度看内容整合/冯志军/2
  网络编辑的产品意识与能力/崔毅龙/8
  网站产品包装与销售/许飞/20
  中国网络经济与网络营销/范锋/25
  网络营销的实战案例——网编在市场营销中的价值/戴政/32
  网络口碑营销是看得到的天花板还是未来趋势/于海珉/37
  互联网的真传播/童佟/42 第二部分 公关知识和技巧
  网络编辑与公关的关系/吴声/46
  网络编辑的甲方乙方/张栋伟/54
  厂商与媒体的关系/马刚/60
  网络编辑如何和企业公关打交道/王剑丽/64 第三部分 网站运营与推广
  如何建立论坛的核心用户/程俊/72
  如何做在线社区运营/如风/77
  如何构建用户喜欢的Web 2.0网站/赵嘉敏/86
  Web 2.0时代的网络编辑和自组织内容网/周天舒/91 第四部分 专题策划和制作
  网络舆论热点形成机制和网编的波段式操作策略/骆永华/98
  Web 2.0时代的网编规范/郭开森/108
  发现热点做好新闻/黄华/115
  Web 2.0用户领袖——网络编辑/潘海东/125
  网络编辑的点、面功夫/卢轶男/130
  互联网法律与网络编辑/李俊慧/135 第五部分 从业经验与启示
  互联网寒冬下的网络编辑/毛付俊/140
  网编职业的几个危险/程苓峰/145
  成功的路径/梁宁/150
  平台决定你的成就/炳叔/157
  从媒体人到行业专家再到创业者/项立刚/161
  互联网如何做时尚/高璐颖/168
  记者修炼与新闻写作/陈志刚/173
  文学批评对于编辑的启示/高玉凝/178 第六部分 网编技能和技巧
  好编辑好工作好生活/李安科/186
  网络编辑初入行业如何起步/高飞/191
  网编的知识储备与运用/卢海波/195
  网络编辑从业者市场化运营的趋势与实战/杨大伟/202
  现在怎么做以后去哪里/林明军/208
  互联网调查研究中的数据解读和分析/周洪美/216 第七部分 职业规划与生活
  网络编辑的职业选择/刘峻/224
  从编辑到总编辑——先要做好你的职业规划/丁振辉/227
  网络编辑的三个境界/郝志中/231
  如何在新媒体发展中获得提升/刘兴亮/235
  网络编辑的工作与生活/程天宇/240
  门户网站HR的面试之道/卢志明/243
  知性网编的美丽人生/尹娜/252
  职场必须面对的健康问题/徐捷/256

  章节摘录

  从用户的角度看内容整合 冯志军搜狐教育频道主编别号阿波,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媒体班。从2000年3月至今,供职于搜狐,素有“搜狐网的活化石”之誉。精彩观点:如果自己所在的网站还算有前途,不要轻易跳槽专题、新闻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怎么让影响力渗透到产业中去用户是最懒的,同时也是最聪明、最挑剔的必须和用户站在同一个位置讲座时间:2009年2月很高兴这么多同学来听,看到网上的介绍,感觉我是一个老人,其实我不是很老。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已经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了9年,从2000年就进入了搜狐工作。9年来,互联网的春天、寒冬之类的,这些都经历过,所以一些事看得就比较开。我看到网上好多人问,我为什么9年了一直还待在搜狐。我觉得其实去哪儿都一样,倒还不如扎下根去和公司一起成长,这是我的想法。虽然我在搜狐算是老兵了,但互联网行业不会永远是2001年的模式,所以工作中还是不断会有挑战。从2000年到2003年,我在新闻中心当编辑,做的是发新闻、做专题、谈合作这些最基础的事,最初考虑的也是如怎样改标题、找新闻、琢磨新闻点这些事。这些工作对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是很有价值的,锻炼了我对新闻的判断,对标题的敏感性等基本素质;而谈合作则让我了解了媒体和网络间的需求。对我来说,一直在不停锻炼,而非停步不前。所以,如果大家觉得自己所在的网站还算有前途,建议留下来,不要轻易跳槽。2003年到现在不知不觉6年了,我所在的频道也换了一种工作方式。教育频道属产业频道,主要面向培训产业。和新闻中心不同,我们并非很看重第一时间、突发事件之类。最初我去做的时候还是按照原来的思路,把它做成教育新闻频道,后来才慢慢调整,因为没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一直是在摸索,如何才能让客户和用户认可我们。6年来,我们不断积累,对我本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升职之后管人、管事等都是挑战。做产品不完全是发新闻和做专题,还需要理解用户的需求,这对我也是新的挑战。具体一点说,比如怎样通过活动影响广告商和培训机构,很多的关系都需要维护,而后影响力才能得以拓展。专题、新闻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是如何让影响力渗透到产业中去。现在大家都在谈SNS 、视频,怎样更好地去利用它们?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每天都是挑战,如果你觉得工作单调而重复,那只是因为你想的不够多。好了,不多说我自己了,进入今天的主题:从用户的角度看内容整合。首先,谈谈用户角度和内容整合。这是我几年来的心得吧。什么样的内容,才容易受到用户青睐?你一定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看问题,而非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条新闻就会有人看,这个专题就会好。不是的。频道有一个很大的属性就是服务性,我对这点体会很深。那么,用户是谁?你要知道用户是最懒的,同时也是最聪明、最挑剔的。一张图片放在搜狐首页最下面,有人就可能觉得用户未必会去点击,因为他懒。但如果你放一张美女图片或其他让人有点击欲的图片,千万不要以为放在下面他就看不到,他还是会去点。所以关键就是你怎么去体会用户的需求。同时他也是很挑剔的,你的标题起得差点儿他就不会看。用户是网友吗?未必。不同的新闻,面向不同的用户。就拿我们教育频道来说,用户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老师,还可能是广告客户。所面对的人群不同,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如果你搞不清这些,你的新闻就没人看。再说说产业链,就像汽车、教育、IT,这些都是有产业的,那必然就会有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以教育频道为例,网友、读者属下游,培训机构属上游,中间还有广告商之类。而谁重要?应该分阶段来看。比如一个栏目,在做影响力时要积累用户,然后再影响客户,通常这时用户是重要的。但能否通过非常规的手段去影响客户?如果只为影响到产业内的客户,在内容组织上就要从客户角度出发,可能用户不爱看,但影响客户的目的已达到了。有人认为做影响力,需要用户多才行,其实并非这样。很多数据都是不透明的,你说多少就多少,关键是怎样通过一些手段影响到你想要影响的目标。家长、学生、学校,他们的需求有很多种。对搜狐教育来说,学生、家长需要的信息其实是怎样选择学校、选择模式、学到知识,学校的需求则是招生、宣传。不同用户的需求是不同的。右图是我们编辑做的一个专题,被我批评了。本来我们的定位是,经济危机来了,新东方价格跳水、股价跳水、财报预期调低、高端经理人暗自降价。用编辑的做法说是行业的报道,但普通用户可能不太关注。对一个想选择英语培训的人来说,他不会关心对方有没有钱、财报怎样、公司倒闭等。而我想要的效果是,通过专题去告诉用户,这些机构可能会降价,我们是否要持币待购。我告诉我们的编辑说,你对用户的需求没把握好,产生了偏差。我只需要影响学生,不是产业。而影响了学生,这些机构就会发现前来报名的人数少了,就会影响到客户,而我们没有必要直接去影响客户。我讲这个例子是想说,要弄清楚是给谁看,标题、选题因此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其次,透过用户的眼光看需求。你必须和用户站在同一个位置上。首先是换位思考。等一会我会举个高考的例子,高考属于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我们会从2月份一直做到8月,投入很多人,做的事也很多,一会我会大概讲一讲。现在先说,通过什么样的眼光去看用户的需求。我记得刚到搜狐教育的时候只有三四个人,和新浪差距很大,我们走得比较靠后。当时访问量200多万已算是很高的了,而现在每天几千万,早已不是一个级别。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超越竞争对手的呢?早期我们做了很多“头脑风暴”,一个重要的原则是站在考生和家长的立场去把需求细化;报名、查资料、找很好的老师讲解,很多事是历经多年才慢慢解决的。我们有个说法,叫做“敢想,但是不蛮干”。我记得当时搜狐教育有个北航的女孩,她说能不能做个高考估分的系统,只要在网上重做一遍考题就能得出自己的分数。后来我们就开发了这样一个估分系统。虽然只是个小产品,但流量的提升却很大。所以,当你发现一个实实在在的需求,并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就会带来浏览量的提升。后来,新浪、腾讯也跟进,可以说我们通过不断的创新来领着对手跑。而最开始时我们是跟着对手跑,怎么跑也追不上,大家都知道门户网站内容基本是同质化的,对手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细化。那时我们每天加班都到晚上11点,就在想考生还需要什么。后来又推出了一个招商大平台,就是一套远程答疑的平台,把权限放给高招办的老师,让他们不出门就可以解答学生们的问题。其实这个需求用网络来解决比较简单,最开始时我们邀请了60多所学校参与,其后多达600所学校都在我们的平台上为学生答疑。第一年的高考下来有80万个问题被解决,大大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以及多方的需求。比如老师不用出门了,学生的问题也可以得以解决。我们搭起一个公益的平台,只要流量,然后用流量去换广告。诸如此类,如何提高用户粘度、点击率、UV ,都是我们所想的。通过不断尝试,根据需求来创新。编辑有时会想,发完新闻就好了,但你平时应该多思考些问题,每个网站都有不同需求。这听起来很简单,但大家怎么去做、怎么思考是最重要的,每个人想的都不同。另外,集体的智慧更重要,可能别人一句话就会影响到很多事情。再次,内容规则的整合。讲几个内容整合的经验吧。首先要定位清晰,如何避免内容同质化,要知道内容是给谁看的,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搞清楚。一般来说我们做年度总结的时候,首先提的就是这年的定位是什么,做最牛的教育新闻频道呢还是做培训,还是做远程教育,其实都不一样,每个方向走下去,结果都会不同。所以,找清楚自己的定位是一个前提,帮你做好内容的前提。然后是多赢思维,要了解各方的需求。比如学校的需求是要找好的学生,让学生知道更多学校信息。学生也想知道学校的信息。因为信息不够透明,我们要来服务多方,达到一个多赢的结果,要时刻考虑多方的利益,单要一方付出对合作没有意义。当年我们有个突破就是,有个出版社出了一本关于高校的书,我一看觉得挺好,就想要收集这么多资料其实挺难的,现在刚好有现成的资料可以用。我就把这本书做成了一个数据库,很多人来查高校的信息。但出版社不知道我们能为他做什么,于是我就站在他的立场上想,把他的利益和我们的结合一下,如怎样提升他的知名度等。只有多考虑多方利益,合作才会长久。你要有发散性思维,很多东西不要局限于现有的模式,别被别人牵着走。以前大家有好多时候都是在模仿,但一定要不断超越,关注细节。我记得2004年我们有个创意是“高考日报”,卖了几十万份。当时我们去找北京晚报谈合作,他们的编辑部主任就提到孩子们没时间看电视读报纸。怎么办呢?我们离开后就想,不如做个高考日报,把每天最重要的东西做成一个相对简单的页面,家长打印出来后,看十几分钟就能有收获。我们就是这样来满足一种需求。这个单子当时在广州卖了30多万份,我们做了60多期,这是一个创意。其实做这个并不累,关键是创新。大家要关注细节,一个创意出来可能就是一个新产品。还有一点是突破形式,变废为宝。刚才提到一个简单的数据库,由书本变成产品,类似这样的变化就是变废为宝。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挖掘细节、延伸需求,而更多的是延伸需求。我们开始提到高校数据库、估分系统,那么如何能满足网友更深一步的需求呢?后来我们又推出了志愿填报指导系统,网友提出自己的预估分,然后就可以缩小高校选择范围,方便填报志愿。如何不断延伸用户的需求,这是我们要做 的事。最后说一点,只要你心中有网友,就一定会有回报,做任何事都一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嘉宾互动问:门户网站对编辑的要求是不是很高?比如要精通很多软件之类。答:其实作为网络编辑,Photoshop、Dreamweaver是最基本的应用软件,它们是很重要的工具,不一定要精通,但一般的代码还是要懂的。我们现在其实不需要懂Flash,也不需要懂设计,大的网站使用的基本都是模板,架构都是一样的,可能颜色更换一下,图片换一下,导语换一下。当然,如果你精通的话更好,那就不需要请美工了,自己就可以解决。但不强求,关键是你对内容的把握,你的编辑功底怎么样,创新能力怎么样,特别是在门户网站,还有就是你的团队合作精神。问:网络编辑是没有采编权的,但网站又需要发布大量的信息,咱们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答:除了整合一些新闻,策划一些创意,做相关的专题,主要就是依靠合作伙伴,通过购买的方式,比如我们每年给新华网多少钱,给人民网多少钱,给北京晚报多少钱,门户网站在这方面的支出很多。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网络编辑相关书籍,比起很多理论性质的教材书而言,这本书的出类拔萃是毋庸置疑的。” ——酷六网董事长兼CEO、搜狐网前高级副总裁兼总编辑李善友 “除了实战性质,这本书另一个宝贵的特点是其视角的广泛,几乎涵盖了网络编辑这个新的职业所应该关注的所有方面。这是这个行业需要的书。” ——网易副总裁兼总编辑 李甬 “这本书值得推荐给所有在网络媒体工作的从业者一读。” ——腾讯网副总裁兼网站部总经理孙忠怀 “网络编辑仍然是一个不断前进变化的前沿学科,这本书为其探讨研究做出了贡献。” ——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

  编辑推荐

  《与50位网站主编面对面:BiaNews网编训练营系列讲座》编辑推荐:国内首部网络编辑实战用书,新浪、网易、腾讯、酷六总编一致推荐,国内首部网络编辑实战用书,7大主题解读,50位嘉宾精彩演讲集锦。

  名人推荐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的网络编辑相关书籍,比起很多理论性质的教材书而言,这本书的出类拔萃是毋庸置疑的。” ——酷六网董事长兼CEO、搜狐网前高级副总裁兼总编辑李善友“除了实战性质,这本书另一个宝贵的特点是其视角的广泛,几乎涵盖了网络编辑这个新的职业所应该关注的所有方面。这是这个行业需要的书。” ——网易副总裁兼总编辑 李甬“这本书值得推荐给所有在网络媒体工作的从业者一读。” ——腾讯网副总裁兼网站部总经理孙忠怀“网络编辑仍然是一个不断前进变化的前沿学科,这本书为其探讨研究做出了贡献。” ——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