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规则融团队吴群学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内容概要

  《学规则融团队》具有以下特点: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导性地把“现场管理与管理技能”有机地融合成课程体系。主讲《如何塑造企业坚实的中层团队》STP系列,课程强调培训的“三性”要求,即培训课程对象及内容要有针对性,培训课程要有系统性,培训课程要有实用性,使培训效果转化为培训结果!

  作者简介

  “渔夫式管理”创导者:吴群学,工商管理硕士、CEO高级顾问师、MTP实战管理训练导师、著名的现场管理顾问师、日式株协会TWI高级讲师、国际职业培训师、中国第五届职业经理人。实战背景曾任韩国三星JQE专案科长,中国总裁网副总裁等职务。从品质QA到品质科长、品质经理、客户经理、生产副总、常务副总,一步步脚踏实地。有8年企业中高层管理的实战经验,深知企业的运作与流程改造,强调“管理=流程+表格”的简单管理核心理念。7年专职培训师生涯,培训1680多家企业,其中世界、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186家。在业内率先承诺T80制(即培训Training后现场平均分没有80分一分钱不收).获得客户及培训公司的高度认同!其演讲风格独树一帜、挥洒自如、谈笑风生,被企业老板称为EMBA最年轻的少帅!曾获“2006年深圳十大新锐培训师”称号、“2008年十大行业培训师”称号、“2009年全球500强华人讲师(管理类)”称号,2010年获由南方民营经济研究会颁发的最佳“中层管理专家”奖。课程特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导性地把“现场管理与管理技能”有机地融合成课程体系。主讲《如何塑造企业坚实的中层团队》STP系列,课程强调培训的“三性”要求,即培训课程对象及内容要有针对性,培训课程要有系统性,培训课程要有实用性,使培训效果转化为培训结果。

  书籍目录

  上篇职场,团队的大舞台第一章 初人职场,你有几根“能量柱”总是那只被冷落的孤雁什么好事都没有你的“入场券”指责团队的员工不是好员工从“我”到“我们”是职场必经路一个人不是“龙”便是“虫”不懂规则,勿近团队第二章 学规则,迅速融入职场大家庭职场不适合演独角戏主动学起来,摆脱你的惰性学规则,才能打开职场“任意门”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坚持规则就是你最大的“能量柱”“新新人类”不可忽视的规则禁区第三章 融团队,职场上位的核心竞争力1+1>2,看清团队的神奇力量团队是迅速上位的“巨人之肩与他人优势互补就是你的竞争力加入团队不等于随大溜别再傻傻地自扫门前雪融入团队,替自己解决问题下篇规则,团队的黏合剂第四章 社会大舞台,你是否能撑住场面不做事情做事业你辛苦,但不痛苦多劳少怨,团队拒绝找借口勤勉踏实,投机不可取讨好自己的坏情绪适应你的加班生活第五章 做最好的主角,赢得完美开局告别“被呵护”情结,不妨做个“受气包”一切从“杂家”开始敢于突击的“士兵”最受欢迎把“三好学生”继续当下去从校园“风云儿”到职场“小跟班”荣辱不惊的“淡定哥”最可贵第六章 新人出头,有“礼”走遍天下着装就是你的镜子用微笑做一张形象名片人在办公室不可不知的礼仪高科技通信,礼仪更讲究会场内外,做个有内涵的人让饭局因你而更有价值第七章 底子不摸清,脚跟站不稳上班第一天,自我介绍做足印象随时准备学一手熟悉与你相关的工作流程让自己迅速适应办公室大家庭人职之初,别围着自己转每天都要改变一点第八章 会迅速沟通,和“自己人”打成一片想沟通,先做个高效的“听筒”多和同事巧“说话”幽默“调料”,化解新环境的尴尬让赞美成为沟通的催化剂给有效沟通架设一座信任的桥梁勿以事小而拒绝交流第九章 花点儿心思,不让自己单打独斗不与同事隔绝,学会“打群架”尊重是彼此支持的基础平时明算账,偶尔也大方“兼容”起来,和不同的人来往分歧时,温和进攻代替强硬争吵并肩作战并不是拉帮结派第十章 读懂上司,无往不胜上司再逊也要做好他们的陪衬别跟你的上司太较真不做原则性错误的替罪羊时刻准备好“挨骂”将自己看成“领头羊”让上司开始培养你的心法第十一章 开始在第一座金山上掘金能做的做好,会做的做精学会控制局面,别在一开始就被淘汰发挥特长,巧对“卖老”同事成果要“共享”,而非“加密”别怕好点子被“偷走”适应职场里的“淘汰晋级赛”第十二章 求上得中,扩张事业版图做一匹有准备的千里良马安心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终极目标激励“菜鸟”变“大虾”何时去,何时留,这不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提高“职商”,远离瓶颈一路走来,晋升不是神话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职场上,更多的是需要实力说话。如果没有充分的实力,而总是给团队带来麻烦,或者需要其他成员的帮助,那么,你就只能接受自己是“虫”的命运,结果往往只能默默地在角落里舔舐自己的伤口;相反,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充分表现出个人的能力,并以此为团队作出更大的贡献,那么,你就会是将团队推向更高水平的一条“龙”。“龙”还是“虫”,并非被动地来自于他人的评价。即使有些人对你存在偏见,如果你能够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对方也会无话可说。真正的评价,来自于自我的表现,来自于自己对团队的贡献。团队需要的不是默默无闻的人,而是需要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人。这种表现自我,其目的并非为了展现个人的能力,体现个人的重要性,而是为了帮助团队获得更大的利益,取得更多的绩效。由此可见,要想在团队中获得足够的“能量柱”,必须从开始加入团队时,就把握住充分表现和发挥的机会,利用自我特长,得到他人的充分认可。可以说,承认你能力的人越多,你就越接近一条“龙”;承认你能力的人越少,你就越接近一条“虫”。卞政在我的销售团队中工作,他貌不惊人,话也不多,不过,他勤劳肯干,跑起业务来从不叫苦叫累,因此获得的评价还是不错的。某次.由于我出差缘故,我们的团队业绩期限眼看就要到期了,可是业绩还差好几万元没有完成。我感到很头疼,于是召集大家开会,商量解决办法。会议上,每个人都一筹莫展,更没有人考虑到请卞政发言。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主动说道:“我可能有路子,这样吧,我去试一试,希望能解决困难。”

  后记

  守规矩,团队之路更好走 阅读本书,你是否如同在冬季阴冷的屋子里憋闷太久,打开窗户的一刹那,欣喜地看见屋外美好的阳光,从而尽去心头的烦闷? 阅读本书,你是否如同在凡尘俗世中待得太久,而爬上高高的雪山,呼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摆脱了城市里充满汽油味的生活记忆? 的确,太多的职场麻痹症状,越来越困扰着人数庞大的白领群体。你们孤独无助,既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也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工作方法。相信阅读完本书,能带给你们新的人生坐标,新的职场起点。 作为职场中人,如果你只看得见自己的力量,迟早会感觉孤独而无助。在竞技场上,只有整个集体拧成一股绳,同竞争对手充分对抗,才有可能获得胜利。同样,在职场中,也只有把自己放进团队,你才能够获得强烈的归属感,体验到自身能力在和团队伙伴的撞击、磨炼、融合之后,升华到新的境界,感受来自集体的强大力量,进而提升你的职业感觉,提高你的职业层次,丰富你的职业经验,获取你的职业荣誉。 可惜的是,不少职场新人无法保证在团队中的每一步都能行走顺利,迅速达到这样的巅峰状态。因为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教会了当下中国年轻人太多的个人奋斗意识,却偏偏没有教会他们如何牺牲自己利益、与人合作;因为社会和时代过于推崇个人的成功,让他们一味把目光放在迅速成功、迅速上位甚至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目标上;更因为锋芒毕露、棱角鲜明的性格,常常使他们难以在团队中扭转自己的劣势,发挥自身的优点。 没有团队归属的人是可悲的,这意味着他无论去哪里都只能形单影只、孑然一身。 而不懂规矩,无法融人团队的人是更可悲的。这意味着即使每天在同一个办公室上班,比起善于利用规矩、融入团队的人,他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更缺乏工作中可以借重的力量,缺乏职位上升的平台,缺乏获得推举的人脉,从而缺乏在职场的成就感和快乐。 所以,当你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不妨掩卷深思。自己是否具有书中所列举的那些职业缺点,你是否曾经因为形象细节问题而破坏团队对你的印象?你是否曾经因为工作态度有偏差而有别于团队其他成员?你是否曾经受过团队前辈对你的批评而无法接受?如果有,请从放下书本的这一刻起,积极反思,果断行动,将这些缺点从你的职业表现中驱逐一空,用充满希望的“空杯心态”,重新面对自己的职场,自己的团队。 不要再埋怨自己没有找到良好的平台,团队就在你的面前,它无处不在。无论是世界500强的企业,还是刚刚起步的小公司,每一个企业都有可以接纳你的团队,每一个团队都需要人才、需要核心、需要领导者。认识到这点以后,相信你最终能够读懂团队的规则,发挥自己的所长,尽你所能融入团队,并脱颖而出成为职场赢家! 《学规则 融团队》,这本书其实就是教你先做“三个人”,然后再做“三个转”。 三个人:融入团队一切入主题一深入挖掘; 三个转:从个人到团队的转变、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变。 有了第一步的“三个人”,再跟上“三个转”的步伐,我相信后80和90后的朋友们一定能在职场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最后忠心祝愿你们早日成长、成才、成功! 吴群学 2011年9月于北京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吴老师的课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能生动有趣地带学员进入到主题,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到新生代员工管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要工作也要生活,更要快乐地工作和生活!
  ——广州金泰德胜电子宣传经理 周峰吴老师这一次的培训课程,对我们来说胜读十年书,课程中有很多受用的方式方法,这些在以前的书本中是找不到的。特别是对目前每类人的心态、心理分析入目三分,非常实用,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
  ——蒙娜丽莎集团人力资源部主任 张丽从吴老师的课程中,可以感受到吴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语言、他的肢体动作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其实培训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并不像以往的课堂那样枯燥。谢谢您,吴老师,您的课程真的很棒!
  ——华阳通用电子品质科处长 邹云飞吴群学老师这两天的课程解决了困惑我们许久的管理问题,让我们对现在的新生代员工有了更全面、更透彻的了解。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管理方式要与时俱进,不能还是停留在以前经验式的管理方法上。
  ——裕元集团销售部总监 张天华听吴老师的课,时间如流水,时间太短。听后的确引人反思!
  ——华能集团总工程师 吴华锋

  编辑推荐

  《学规则融团队》:职场就是:学规则用规则造规则在我创导“渔夫式管理”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我一直遵循:交八方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成功法。终得出一个拥有2.8 亿人的群体,即后80&90后快速成长的法则、团队就是:先融入再切入后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