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货币惹的祸路瑞锁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凭借深厚的历史和财政金融知识积淀,用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和数据,以浅显幽默的语言,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中国有史以来,历朝历代政府的财政货币政策怎样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为读者提供了一幅金钱影响历史的广阔画卷,揭示出一个惊人的事实:货币财政政策是治国之重器,可以决定社会的兴衰、政权的存亡。这是被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了的。
贝壳钱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变成青铜钱的?
齐国地处僻壤,靠什么成为春秋霸首?
秦国为什么能一统天下?秦国统一六国的雄厚财力来自何处?
唐朝为什么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
宋朝、金朝和元朝都是怎么灭亡的?
鸦片战争到底是为什么打起来的?
袁世凯靠什么窃取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
抗战胜利后,为什么国民政府会在几年的时间里急速垮台?
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从货币中寻找到答案。
“历史可以很有趣,货币可以很精彩!”
作者简介
路瑞锁,凡夫俗子一名。生于中原偏僻乡野,学于京城未名湖畔;本为理科男,偏爱文史哲。曾以“Lov_vinccy”网名浪迹《天涯?经济论坛》,因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谎话、鬼话、官话、屁话和混账话,只说实话和俏皮话,颇受欢迎。也曾以“文晞”为笔名,著有财经畅销书《为什么我们越来越穷》、《搞懂金融的第一本书》。
货币金融原非本人术业专攻,只为常见当今社会货币体系“奖懒罚勤”之怪现象,心情郁结,遂求助于研究货币及金融历史,豁然发现,原来有关金钱的历史如此独特、如此精彩,如此地遵循规律而又出人意料!这么不一样的历史故事,独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勉力一试,三年辛苦,终有本书。
书籍目录
Chapter 01钱的起源:从贝壳说起
Chapter 02春秋霸业:全赖那一把刀
Chapter 03“秦半两”:一统江湖之路
Chapter 04大汉朝:我爱五铢钱
Chapter 05两汉公司破产事件的深入分析
Chapter 06三国两晋时代:孔方兄的风骨
Chapter 07钱与佛
Chapter 08隋唐演义
Chapter 09五代十国的混乱年代
Chapter 10两宋风云录
Chapter 11那些少数民族政权
Chapter 12大明朝:纸币的500年轮回
Chapter 13崩溃中的天朝
Chapter 14丧钟为谁而鸣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的确,钱很重要。 不过,再重要的钱,也是人玩儿的,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人更重要。 虽然咱说的是有关钱的那些事儿,但其核心、其要点还是在人。 就说这挣钱、玩儿钱的事儿,其实不光有帝王将相们抱着国家民族的大义挣钱,也有普通商人就是为了挣钱而挣钱,自己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是主要目标。 从青铜片片开始充当货币的春秋时期,商人们就已经很牛很牛了。比方说,你一定听说过“物以稀为贵”这句话,这句话来源于孔子的学生子贡,子贡就是个大商人,因为非常有钱,所以他周游列国的时候,待遇就比他老师孔子高多了。 不过,在整个春秋时期,最牛的商人当数范蠡——流传至今的“商圣”。 范蠡是个奇人。 奇,不在其名,不在其功,不在其聪;而在其才,在其富,在其器。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于楚国的宛地(今河南南阳),这一年孔子才15岁。 20岁那年,宛令(县长)文种见了一介平民范蠡,相见恨晚,结为知己。五年之后,在范蠡的鼓动之下,两人相约离开“以血统论英雄”的楚国,“移民”目的地是越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移民到越国的范蠡和文种起初并没有得到越王重用。 不过不要紧,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到了公元前494年,吴越争霸,越王勾践一败涂地,在国破家亡、穷途末路之时,想起来了文种和范蠡,于是起用这两入。范蠡献上“卑辞厚礼,乞吴存越”的策略,并与文种一起拟定了七种灭亡吴国的方法。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由此有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文种和范蠡的辅佐之下,21年之后,越国终于灭掉吴国。 “吴王亡身余杭山,越王摆宴姑苏台”,举国欢庆之时,范蠡却谢绝封赏,悄然离开,并写信给自己的好朋友文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此人脖子长嘴尖,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富贵,还不赶紧离开?” 文种想,兴越灭吴,我这么大功劳,苦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好好享受了,咋能离开呢? 功成身不退,文种最终被越王赐剑自杀。 范蠡则变更自己的姓名为“鸱夷子皮”,去了齐国海边隐居致富。 人人都知道范蠡富,却不知道范蠡开始致力于伟大的“赚钱”事业之时,已经68岁。 人人都知道范蠡富,但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富,史书资料上要么笼统说他“财聚巨万”,要么说他“经商治产,获利千万”,而他自己则说有“干金”之多。 其实史书上写不清楚他有多富也很正常,因为春秋那个时期,究竟拥有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被称作“富”可能都还有待定义。比方说,是家里后院养了成堆的猪、马、牛、羊,还是粮仓里装满了粟子、小麦、高梁(水稻、玉米那时中国都还没有),抑或墙壁上挂满了狐皮、貂皮、虎皮,或者仓库里藏满了金银珠玉?想来想去,大概只能是铜片片了,因为那个时候铜片片很少,价值也很高,“干金”就应该是一笔很了不起的财富。
后记
作为凡夫俗子的我,自以为也读了不少的书,但见惯了现代社会体系的“奖懒罚勤”,不免很是疑惑,这一切问题产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慢慢地,我盯上了“人性”与“金钱”这一对儿欢喜冤家。 在阅读和了解了那么多有关政权兴衰更替、个人挣钱花钱的历史故事之后,我蓦然发现,它们的背后其实始终有一条主线——金钱折射人性,人性改变货币。 “金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可惜的是,对于几千年的中国货币历史,那些与金钱有关的人和事儿,货币本质属性的问题,真正理解和明白的人实在太少,而我们的传统史学也极力忽略、轻视甚至掩盖…… 是历史太乏味么? 非也! 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 4年前(2008年)的某一天,在详读了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之后,他那种风趣幽默、简明直白而又以人为本的历史写法让我深为折服,于是在心底里发出了“豪言壮语”:“我要从人性的角度、金钱的角度,梳理出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既然已经决定梳理出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我就在当年开始动笔。 我并非专业作家或历史学家,更称不上是货币专家,写作时间上也只能利用工作之余,而搜集和阅读资料的艰辛更不必说,所以本书的写作时断时续,到2011年底写作内容基本完成,而随后有关全书的结构调整、内容取舍以及修改润色等工作更是一直持续至今。 现在呈现给诸位的成稿也不能使我完全满意,只是出版社的厚爱让我无法拒绝。 书,就像自己的孩子,希望他完美,但理念上也清楚地知道他不可能“完美”,我们所能拥有的,只是追求完美的过程罢了。 实际上,对于历史,不仅不同立场的作者理解角度有大不同,读者阅读之时也有大不同,正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一位朋友读了我的书,给我写回语:“触目惊心的史实,千转百回的货币。” 我在网上写连载,有个高中生就说:“要是教科书能像你这样写,哪还会有人挂科!” 我坚持用轻松、风趣、幽默乃至搞笑、雷人的语言,按照年代顺序来叙述金钱的历史,当然是希望诸君有一个出色的阅读体验,摆脱那些故作高深的“学究书”的束缚。 然而,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愈到后来,我的写作也愈有深沉的倾向——不是历史故事和语言本身让我变得沉重,而是看到完全类似的历史事件一再重演,轻松风趣也随之慢慢飘散。 “都是货币惹的祸”是我所坚持的书名,只有这个词儿才完整表达了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以人性搭建历史骨架,用金钱梳理故事脉络。
编辑推荐
《都是货币惹的祸:透过金钱读历史》为2012年最具分量警世奇书,揭秘财政、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中国历代政权的兴衰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