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台湾三军大学 编著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1955年,台湾三军大学奉蒋介石手令,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开始着手编纂工作。16年间,一批实战经验和学养兼具的将校军官捉刀执笔,多位各学科造诣一流的教授亲预审校,《中国历代战争史》于1972年面市。后来,台湾各研究机构和多所大学,还包括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胡佛研究所等,纷纷致函索求。为满足广泛的社会需要,该书于1975年开始修订,析为18分册,于1979再版。整个修订工作,由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屈万里、宋晞等学术名家担任指导委员,成就了这部中国战争史的扛鼎之作。
《中国历代战争史》全书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对每一朝代,先是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每一朝代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本书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自本书问世以来,海内外评议纷然,大陆军方得悉后,即令军事译文出版社翻印成书,即大陆1983年版。印成后,只分发军中师级以上将领及军方研究机构。学人偶有得之,或传观,或口述,一时风糜。军事译文翻印之时,将前后附文及蒋介石题签,尽数去除,大陆读者至今未知此书前缘今世。本次引进出版,除将黎明版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外,其余尽复旧观,读者将无复疑惑。
本书为第1册,讲述自远古至春秋时期战事。起于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迄于齐袭晋太行之战。对殷商代夏,武王伐纣,中原与荆楚、秦齐与晋之争斗有精彩叙论。
作者简介
台湾三军大学
台湾三军大学前身为广东黄埔军校,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迁往南京市黄埔路北端为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后迁往台湾,1952年改名“国防大学”,1959年改名“三军联合参谋大学”,1969年合并台湾各军种的“指挥参谋大学”改名“三军大学”。2000年再次改名“国防大学”。
1955年10月1日,败退台湾的蒋介石以“机密甲字第八十三号”手令,指示三军大学编纂中国历代战争史。1956年1月,台湾三军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编撰委员会”并开始工作,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毕,历时16年。更于1975年成立“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历时5年修订,力求内容臻于严谨周密。
钱穆(1895-1990),号宾四,江苏无锡人,知名史学大家、国学大师。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新亚书院。1966年移居台北,最高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蒋介石特赠“素书楼”用以读书著作。所著归于《钱宾四先生全集》,全54册,1700万言。
王云五(1888-1979),字日祥,名鸿桢,亦称岫庐,广东中山人。国学大师、出版界巨擘。23岁出任孙中山大总统府秘书,因上书教育总长蔡元培建议教育革新,深得蔡元培激赏。次年去职后,胡适介绍任商务编译所所长,因与商务结下不解之缘,其后除一度从政外,先后主持商务凡40年。去台后,出任故宫中山博物馆联合理事会理事长、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主持“总统府”临时行政改革委员会。所著百余种,有“博士之父”之称。
陶希圣(1899-1988),名彙曾,湖北黄冈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中主将,知名政论家,两岸公认的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权威。1927年参预北伐工作,从此以字“希圣”行世。1939年任职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次年揭露汪日密约后,脱离汪伪政府,任蒋介石侍从秘书,为蒋起草《中国之命运》,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去台后,屡任国民党内和政府中要职。一生色彩斑斓,与各派政治力量结缘,但学术造诣甚深,著作甚丰,所著《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学养深厚,是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权威之作。
蒋复璁(1898-1992),字美如,号慰堂,浙江海宁人。知名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博物馆学权威。北京大学哲学系、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学院毕业,韩国城均馆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圣若望大学荣誉人文学博士。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北京大学讲师、北平图书馆编纂、国立编译馆编审、普鲁士邦立图书馆客座馆员。去台后,任中央大学、台湾大学、师范大学教授,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行政院顾问”,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图书馆馆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院,主持影印出版《四库全书》。著有《图书与图书馆》、《中国图书分类论》、《图书馆管理法》、《论语集目》、《孟子集目》、《四书集目》、《易经集目》等,编著《珍帚斋文集》130余万字,主编有《徐志摩全集》《蒋百里先生全集》。
陈致平(1908-2002),湖南衡阳人,琼瑶之父,著名史家。早年任中学教师,后任教于成都光华大学、国立广西大学、同济大学。1949年赴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文化大学,一度赴新加坡,任教于南洋大学。著有《秦汉史话》《三国史话》《中华通史》。以《中华通史》一书最为知名,曾荣获1981年台湾图书著作最高奖金鼎奖。
方豪(1910-1980),字杰人,浙江杭县人,知名史家、神学家、中西文化交流史权威。历任浙江、复旦、辅仁、津沽等大学教授,并任系主任、院长等职。去台后,任台大教授、政治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西交通史》《宋史》《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李之藻研究》《方豪文录》《方豪六十自定稿》。
宋晞(1920-2007),字旭轩,浙江丽水人,当代著名史家,研究宋代史之著名学者。毕业于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及史地研究所,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文学硕士,国防研究院四期毕业,韩国建国大学校名誉文学博士。历任海疆学校、台湾省立师范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中国文化学院教授,国防研究院文化研究所所长兼文化组首席讲座,中国文化学院副院长、院长。美国圣若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珠海书院讲座教授。著有《宋史研究论丛》《旅美论丛》《中国史学论集》《华学研究论集》《中国文化与世界》《清末华工对南非屈兰斯瓦尔金矿开采的贡献》等书。编有《正史论赞》《司马光史论》《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等书。
屈万里(1907-1979),字翼鹏,山东鱼台人,史学家、《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幼考生员,肆业北平私立郁文学院国文系,“九一八”而辍学。任职山东省立图书馆。1940年转任职中央图书馆。旋“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任助理员,十余年间,穷治文史。在台湾时期,历任台湾大学副教授、教授,“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及院士兼所长等职。1965年后,连续任美国普林斯顿高深研究所研究员及客座教授,及新加坡南洋大学客座教授,并在台湾各大学教授等职。为《诗经》《尚书》和古文字领域著名学者。1979年病逝。
书籍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出版说明
第一卷 上古至西周时代
第一章 中华民族之起源与发展
引 言
第一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之文化遗迹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遗迹与三宗族集团之接触
第三节 中原三宗族集团之发展与同化
第四节 中国境内诸宗族各时期之发展与同化
第二章 夏族集团对黎苗之战争
第一节 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
第二节 尧舜禹征苗之战
第三章 尧舜禹之平治水患与夏代之纷乱
第一节
尧舜禹之平治水患
第二节 夏夷纷争与后羿之颠覆夏朝
第三节 少康复国与夏祚中兴
第四节 申论
第四章 商代战争史
第一节 商代开国前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商代之兴起
第三节 夏商鸣条之战
第四节 商代垂统及远征
第五节 夏夷之同化与商代文化之发展
第五章 西周时代战争史
第一节 殷周一般形势
第二节 西周开国前之概况
第三节 武王伐纣
第四节 周公及成王之东征
第五节 周代之建国规模
第六节 宣王中兴与西周之覆亡
第七节 申论
第二卷 春秋(上)
第一章 春秋时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时代形成之导因
第二节 春秋全时代之概貌
第三节 与军事政治有关之春秋时代学术
第四节 春秋时代之政治与外交
第五节 春秋时代之兵制与战争之型态
第二章 中原与戎狄荆楚之斗争一——齐桓公之霸业
第一节 齐桓公图强前之一般形势
第二节 齐桓公与管仲
第三节 内政上之图强
第四节 齐桓公霸业之展开
第五节 齐国霸业之衰落
第六节 申论
第三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二——宋楚泓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之导因
第二节 宋国概况及宋襄公之图霸方略
第三节 楚国概况与楚成王之图强方略
第四节 宋楚战争之经过
第五节 泓战后之中原形势
第六节 申论
第四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三——晋楚城濮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晋文流亡与归国
第三节 晋楚两国之政治与军事
第四节 晋楚两国争霸中原之方略
第五节 晋楚城濮战之导因
第六节 两军之作战方略与战略行动
第七节 城濮会战
第八节 城濮战后晋军之行动
第九节 城濮战后之政局
第十节 申论
第五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秦殽函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与殽函战之导因
第二节 晋秦两国争霸方略
第三节 战场之地理形势
第四节 秦晋两军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局势
第六节 申论
第六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四——晋楚邲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与邲战之导因
第二节 晋楚两国之政治情況
第三节 邲战前晋楚之作战方略与战场地形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论
第七章 晋国霸业复兴与晋齐鞍之战
第一节 晋景公图霸前之形势
第二节 晋景公图霸方略
第三节 晋景公霸业之展开
第四节 晋齐鞍战前之一般形势
第五节 战场之地理形势
第六节 作战经过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八节 申论
第八章 晋国霸业与晋秦麻隧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麻隧之战之导因
第三节 战场之地理形势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申论
第九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五——晋楚鄢陵之战
第一节 战前之一般形势与战争之导因
第二节 晋楚两军之编组与行动
第三节 战场之地理形势
第四节 作战经过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论
第十章 中原与荆楚之斗争六——晋悼公之霸业
第一节 晋悼公即位之经过
第二节 晋悼公整饬内政与军事
第三节 晋楚争霸方略
第四节 战略地理形势
第五节 晋悼公霸业之第一阶段——保宋服郑转变全般战略形势
第六节 晋悼公霸业之第二阶段——和戎连吴以固霸权
第七节 晋悼公霸业之第三阶段——“三分四军”对郑之争夺战
第八节 战后政局
第九节 申论
第十一章 中原与荆楚斗争期间晋齐内讧之战
第一节 晋伐齐平阴之战
第二节 楚救齐伐郑之战
第三节 齐袭晋太行之战
第四节 申论
第十二章 向戌弭兵之会
第一节 弭兵会前之形势
第二节 弭兵之会
第三节 弭兵会盟后之形势
第四节 弭兵会对于以后政治之影响
《中国历代战争史》总目录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2册):春秋(下)~秦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3册):楚汉战争~东汉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4册):三国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5册):两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6册):南北朝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7册):隋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唐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9册):唐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0册):五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1册):宋辽金夏(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2册):宋辽金夏(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3册):元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4册):明代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册):清代(上)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6册):清代(中)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7册):清代(下)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太平天国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五节晋楚城濮战之导因 楚国势力之侵入中原,与晋文公之图霸期领导诸侯以捍卫中原,两者政治之冲突,实为城濮大战之基本导因。 截至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楚国控制中原之形势,与其对齐、晋、秦三国之政略与战略,已如上述,其形势实已相当稳固。不意中原诸侯中之宋国,忽有叛楚通晋之事。原来宋国为殷商微子启之后裔,在周代为宾国而不臣,爵为上公,于诸侯中为最尊。自宋襄公泓战失败病殁后,宋成公迫于形势不得已于周襄王十六年朝楚。楚成王虽待以优厚之礼遇,然宋成公终以中原上国屈事蛮夷为耻辱。宋成公归国后,闻晋文公以秦兵之助入主晋国,次年又兴兵纳周襄王,因忆昔年晋文公流亡过宋时,其父襄公曾待以厚礼,赠乘马二十乘,又以宋大司马公孙固与晋狐偃有旧交,遂于周襄王十八年叛楚以通于晋。 宋成公之叛楚通晋,实与晋文公以莫大之鼓舞,亦即与楚成王以莫大之打击。时适齐鲁构衅,鲁派臧文仲向楚乞援,楚正派兵援鲁伐齐,乃移一部之兵围宋缗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冀其悔悟。无如宋成公毫无反应,楚成王乃于次年冬,自率陈、蔡、郑、许联军伐宋,围攻宋都,讨其叛楚通晋之罪。 宋国被攻,宋成公即遣大司马公孙固乞援于晋。晋文公正欲挫楚北进之势,又见宋国位于中原心脏地带,若折而降楚,则中原大局将无法挽救;而宋国现正在楚国势力四面包围之中,形势至为危迫。于是先轸建议于晋文公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晋文公遂即采纳其议,决定救宋,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正月(周历),兴兵渡河而东,遂与楚军演成城濮之战。 第六节两军之作战方略与战略行动(参看附图1-16) 一、晋军之作战方略与行动 作战方略 晋军既已决定救宋,但直接救宋,必须途经曹卫之地;而曹卫附楚,将为其后方之患。且战争若在宋境,则离楚近而晋远;反之若伐曹卫,而致楚师于曹卫之地,则离晋近而楚远。二者战略形势之比较,其利害自甚明显。故狐偃说:“楚始得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矣。”晋文公迅即采取是项方略。 战略行动 晋文公既决定先伐曹卫以引诱楚师北上,即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正月出师,声言伐曹,以讨其昔年过曹时怠慢之罪。晋军伐曹,欲假道于卫,由卫之白马口(今滑县北)渡河。卫人勿许,晋乃由南河(今河南省汲县南)渡河东进。正月十五日戊申,晋军袭取卫之五鹿(今河北省濮阳县南之五鹿),并令郤步扬守之。于是大军东进,集中于卫地敛盂(今河北省濮阳县东之敛盂聚)。敛盂位于卫齐鲁曹四国交界处,为战略要地,并接近齐国,借可与齐国通往来;一面遣使至齐,与修桓公之旧好。二月,齐昭公(孝公于上年六月卒,昭公潘嗣立;昭公,桓公子)来会,晋文公与之盟于敛盂。 卫成公见晋大军既集中敛盂,直压卫都楚丘(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卫废县址);又见晋齐同盟,声势益张,于是请求加盟。晋文公未之许,卫侯因遣使告急于楚。卫人乃起而逐卫侯,卫侯逃于襄牛(今河南省睢县)。晋遂不劳而得卫国。 鲁国本与卫国同盟,鲁僖公当晋军侵入卫国之时,遣公子买率师援卫;及见晋军兵力强大,又与齐国联盟,卫成公出亡,乃召公子买还并杀之。一面告于晋国,谓其擅自进兵;一面告于楚国,谓其擅自撤退,以取悦于两方。 二月,晋中军元帅郤谷卒于敛盂军次,晋文公乃擢升下军佐先轸为中军帅,而以胥臣为下军佐。 三月,晋大军由敛盂攻入曹国,进围曹都陶丘(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三月十二日丙午,陶丘陷,曹共公被擒,于是晋军逼临宋境。 当晋军进攻卫国曹国时,原欲引诱楚军解宋围北上,但楚军不为所动,且攻宋益急。当宋成公闻晋军已破卫曹,又遣门尹般至晋师再度告急。晋文公在此种情势下,若置宋不顾,则无以报宋襄公昔日相待之惠,而失宋国,且将陷全局形势于不利;若进而救宋攻楚,则与原定诱致楚军于曹卫之野之战略相背,因之犹疑不能决。先轸因建议曰:“执曹伯而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楚急曹卫,其势宜可释宋国。”晋文公遂采纳其议,即执曹伯而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于是诱致楚军北进之战略得以实施。 二、楚军之作战方略与行动 作战方略 楚军为讨宋之叛楚亲晋而兴师。现宋未降而曹卫被伐,楚军欲决定尔后之行动,计有下列三种: (一)迅速破宋,以诱致晋军于宋境以行决战。 (二)进兵曹卫之境击败晋军,以保持楚国在中原之威望。 (三)暂时退据申息国境,自固以观变。 楚成王深知晋文公之才能,当其流亡过楚时,彼认为晋文公将来必能有为于晋国,故待以厚礼。至是,楚成王已知晋军侵入卫国,集于敛盂;晋齐结成联盟;又闻卫人驱逐卫成公而降晋;晋军又已移师破曹。楚成王深感晋人用兵迅速,且卫降曹破,中原形势突变,已失去救援之义;又闻秦国将出兵助晋,诚恐申邑商密被侵,后方堪虞,乃决定撤解宋围退兵回楚,避免与晋军冲突。楚成王此种决定,实不失为明智果断之举。惜其后令尹子玉不听楚王之命妄自进兵,卒招致城濮之败。 战略行动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三月,楚成王既已决定撤兵回申(楚邑,今河南省南阳县),乃令子玉撤去宋围,率师回国。又恐子玉性刚,因诰诫子玉说:“无从晋师,《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一面又令申叔撤去齐邑谷城之戍,将谷城归还齐国。楚成王随即率其部队回到申邑。楚成王虽回申,但令尹子玉并未撤去宋围。彼又闻晋人已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乃派斗越椒(字伯芬)回申,向楚王请求增军,并许其与晋军作战。楚成王当时匆促回申,原来为顾虑秦军东出武阙以攻其后。但回国后,觉得后方安谧无事,乃以东广西广之部队增援子玉之军。 三、晋楚之谋略斗争 晋文公既用先轸之谋,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与宋人。楚子玉亦已得楚成王之增兵,且亦再无避战之命令。于是楚子玉派宛春为使告于晋君曰:“请复卫侯而封曹伯,则楚亦释宋之围。”子玉之意,若晋许其请,则楚可树恩于三国;若不许其请,则三国将怨晋而助楚,诚为一举三得之谋。晋先轸亦已深悉其用意,乃提出一更高之对策。先轸曰:“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贰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晋文公大悦,即采纳其议,拘宛春于卫,而私许曹卫复国;曹卫因之告绝于楚。子玉既愤宛春之被拘,复怒曹卫之告绝,于是决然背弃楚王“无从晋师”之命,而向曹国境内之晋军进兵。 第七节城濮会战(参阅附图1-171-18) 一、两军会战前之运动与部署 楚军既自宋都向曹境北进,以求与晋军决战,晋文公乃令晋军向后撤退三舍(一舍三十里),盖以报过去晋文流亡过楚时楚成王之厚遇与撤退三舍之诺言。晋军退至城濮(今山东濮县临濮集)而止;楚军则紧紧追随不舍,进逼晋军。四月四日丁卯,楚军进至城濮之南,面对晋军背酅而舍,即依托丘陵为营,居高临下而阵也。 四月五日戊辰,晋楚两军对峙于城濮。是日楚子玉使斗勃至晋军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子玉名)与寓目焉。”子玉请战之词,满含骄狂之气。晋文公却使栾枝作谦恭之对答,其词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相见!” 晋军兵力与部署晋国除其自有之上中下三军外,尚有秦穆公派遣小子率领来援之秦军。因当时秦晋关系甚为辑睦。晋文公于周襄王十七年秦伐楚之商密时,曾派兵相援,故此次晋军救宋,秦亦派兵来助也。齐昭公自参与敛盂之会盟后,亦遣其大夫国归父、崔夭二人率领齐军来助。当楚子玉之军解宋围而北进时,宋成公以宋围已解,亦率兵来会。因之,城濮会战,晋国方面之总兵力,合晋秦齐宋之军约为八九万人。 晋军之部署,以其上中下三军作成横阵排列,先轸之中军居中,狐毛之上军在右,栾枝之下军在左,秦齐宋三国之军,配列于晋三军之中,整列阵势于莘墟之北。全军之兵车甲士及驷马,皆披韅(背甲),靷(胸甲),鞅(腹甲),靽(后甲),装配齐全。晋文公登有莘之墟(今山东省曹县西北)以观晋军,见军容壮盛,因此颇具有战胜之信心。遂令伐当地树木,曳于兵车之后,使尘土飞扬,以迷误楚军。 晋军之作战,是以右军伪作后退,引诱楚军深入,而以中军左军夹击之。 楚军兵力与部署楚军之部署亦列成横阵,子玉以其中军及若敖之卒居中;斗宜申(子西)率息邑军及陈蔡之师居右;斗勃(子上)率申邑军及郑许之军居左。将东广西广部队分配于左右两军。总兵力约十一万人。 楚军之作战,是以三军并列,齐头向晋军作正面之进攻。 二、会战之经过 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四年,楚成王四十年,四月六日己巳,晋楚两军皆已完成作战部署。当两军接触之时,晋军之左翼下军胥臣部,以虎皮蒙在马上,首先冲击楚军右翼之陈蔡军,陈蔡军惊骇而溃。同时栾枝之部,以多数车辆曳树枝而驰,因之尘土大起。时适冬末春初之东北风,猛烈吹向楚军,楚军因而目视不清,故楚右军亦溃。晋军右翼之上军狐毛部,设两面大将旗,当与楚军接触时,佯向后退以诱敌。楚子玉以为晋大将所在之晋右军败退,即纵其左翼军追击之,以为将晋大将之军击败,即可以取胜。故对陈蔡军及右翼军之溃败,初并不以为意。但当其左翼军追击晋右军而前进时,右侧翼已暴露于晋中军之下。于是先轸郤溱以中军横击之;同时狐毛之上军,亦回军反击。楚左军在晋中上军夹击之下,遂不能支而亦溃败。楚子玉此时,见其左右两军均已溃退,遂急令中军停止前进,得以不败。子玉乃收集败残之兵,向西南撤退。晋军随即起而追击,直追至楚军后方屯粮之地,因利用楚之粮食及营舍休兵三日,然后毁其营舍,于四月十日还师。 当楚军涉睢水(今惠济河上游),经空桑(今河南省杞县),将抵达楚境之连谷(今河南省临颖县西南)时,楚成王得悉楚军败溃,因怒子玉之丧师辱国,乃使人责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父老何?”其意谓申息之子弟,均战死战场,其将何面目见其父老耶?子玉因愤而自杀于连谷。楚成王遂以吕臣继子玉为令尹。 当晋军既已战胜之后,晋文公犹有不豫之色;及闻子玉死,乃转忧为喜曰:“今后将不再为晋国之患矣!”盖虑其积恨报复也。 第八节城濮战后晋军之行动(参看附图1-15) 一、威郑与朝王 晋文公以郑国位于中原之中心,关系将来霸业之发展至为重要。而郑文公过去在齐桓时代,常依违于齐楚之间;及齐桓死后,郑文倒向楚国,使楚国势力迅速进入中原;城濮之战,竟派兵加入楚军,与晋为敌。又晋文公前在流亡过郑时,曾受其侮慢。兹晋军已战胜楚军,且已邻近郑境,遂移师问罪,且乘机控制郑国。时适郑文公派其大夫子人九(人名)来晋军请罪,晋军遂入郑境。五月一日甲午,晋文公及大军达于衡雍(今河南省原武县,当时黄河在原武县北方),郑文公亲自来晋军致犒,并以谢罪。五月十三日丙午,晋文公及郑文公盟于衡雍。 周襄王闻知晋军击败楚军,自不胜欣喜。盖周室凌夷已久,赖有姬姓诸侯击败楚国,得以重振周威。且晋文公昔年曾有勤王讨逆之功,因之准备亲往军前慰劳,借以奖励晋侯屏藩王室,不失先王封建宗亲之美意,一面更可提高王室之地位;襄王因遣王子虎告知晋侯。此时晋大军正向衡雍前进,因之与王子虎相遇于途。 晋文既知襄王要亲来劳军,乃令筑王宫于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以便朝觐。 五月十四日丁未,襄王莅止。晋文率宋、齐、鲁、郑、蔡、卫(武叔)、莒诸侯朝觐襄王,并告捷献俘,有甲冑之马及兵车百乘,步卒千人。陈侯后至,参与践土之会。 五月十六日己酋,襄王宴享晋侯,用昔年平王享晋侯仇之礼,令晋侯侑(与天子共席饮酒)。襄王劳之曰:“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义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 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曰:“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文公辞谢再三而后受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命而出。在此期中,晋文公出入觐见襄王凡三次。襄王更赐赠晋文公之礼品如下: 大辂之服——祭祀用之车马服饰。 戎辂之服——军事用之车马服饰。 彤弓(赤色)一 彤矢100 玈弓(黑色)一 玈矢1000 秬鬯一卣(祭神用黑黍香酒一坛) 虎贲300人(天子近卫虎士) 五月二十日癸丑,王子虎召集诸侯于践土王宫,作践土之会,歃血聚盟。其盟词曰:“皆奖(尊)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神明殛之,俾坠其师,无克祚国,及其玄孙,无有老幼。”言若背此盟,则其子孙以至玄孙,不论老少,均遭神诛之祸也。 晋文公盟诸侯之词曰:“吾闻国之昏,不由声色,必由奸利。好乐声色者淫也;贪污者惑也。夫淫惑之国,不亡必残。今日以后,无以美妾拟妻,无以乐声妨政,无以奸邪害公,无以货利示下,其有之者,是谓自伐其根本,流于枝叶。若此者,是有患无忧,有寇勿弭也。不如言者,以盟词示之!” 二、凯旋与赏罚 周襄王二十年七月三日丙申,晋大军于衡雍地区渡河,整饬军容,陈列天子所赐仪仗与“恺乐”,奏凯而归。晋文公入绛都后,献俘馘于宗庙,并设宴大享群臣以庆战胜之功。 晋文公回晋后,对城濮战役,举行战绩之赏功与罚罪,因之纪纲整饬,晋国益强。兹列举其赏罚如下: 城濮会战前,当晋军击破曹国时,晋文以过去流亡在曹,曾受曹大夫僖负羁之善待,故下令晋军不得入僖负羁之家,而免其族,借以报昔日之惠。魏犨与颠颉二将,骄于从亡之功,竟不用命,焚僖负羁之居。晋文立杀颠颉,黜魏犨以示于军。 城濮会战中,晋文命祁瞒在中军正面布阵,以掩护中军侧击楚之左军。祁瞒违命,致其所部在楚中军进攻时发生混乱,损失车马及大旆之左旃,几危及中军。乃按军法杀之以示诸侯。 晋军凯旋回晋后,举行严正之赏罚。赏功以狐偃为首,先轸次之。但诸将皆曰:“城濮之役,设计破楚,皆先轸之功,今以子犯为首,何也?”文公曰:“城濮之战,先轸曰必战楚,毋失敌;狐偃曰:必避楚,毋失信。夫胜敌者一时之功,全信者万世之利也。奈何以一时之功,而加万世之利乎?是以先之。”文公志在图霸,故以树信为先。亦犹齐桓不背曹沫之盟,因以得信誉于诸侯也。 罚罪则杀舟子侨。盖当晋军伐卫破曹时,原以魏犨为戎右。及魏犨获罪,乃以舟子侨代之。当会战时,舟子侨负准备渡河船舶之责。及衡雍凯旋,舟子侨因丧先自回晋。晋文凯旋返绛后,以舟子侨擅离职守,杀之以示众。 晋文行此种严明之赏罚,故纪纲整饬,人心振奋,诸侯亦为之畏服。故史称:“晋文公其能刑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刑赏之谓也。” 第九节城濮战后之政局 晋文公城濮之役,击破弥漫中原之荆楚入侵势力,压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使中原复呈安定之象。于是中原诸侯之逼于威势而附楚者,鲁、曹、卫、陈、郑等国皆脱离楚国复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之领导。晋文公一战定霸,绩业辉煌,盖自齐桓公殂谢以来未有之盛也。 是年冬十月,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温,以诸侯之军围许,讨其附楚不庭之罪,而楚不敢救援。是年晋又以御狄之故,扩编原有三个军为六个军;因避用天子六军之名,称新三军为三行。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秋,晋君蒐于清原,罢三行作五军,即于原有之中军上军下军外增设新上军与新下军。以赵衰将新上军,箕郑佐之;胥婴将新下军,先都佐之。自此以后,晋国领导中原诸侯,与荆楚抗衡达百余年之久,皆晋文公广植贤能,励精图治所建树之宏规有以致之。 第十节申论 城濮战役之政治影响 城濮之战,为春秋之世中原民族抵御荆楚北侵势力最为重大之一战,亦即中原民族存亡所关之一战也。简言之,中原新兴势力,驱逐了自齐桓殂谢与宋襄败亡以来弥漫于中原之荆楚北侵势力,并压迫之使退归于荆楚之原有地区,不再侵害中原,造成中原一时安定之局势。设若晋军在城濮之战中失败,则中原自黄河以南,原已降服于楚者无论矣;楚之势力且可越过黄河以北而统治全部中国。苟如是,则楚成王观政中国之雄心,得偿所欲,更不必待至楚庄王时始问九鼎之轻重也。近世史家有谓城濮之战,设若晋军失败,则荆楚民族将统一中国,而中国历史将全部改观,亦可见此役关系中原民族存亡之重要性。中原民族自城濮战胜后,不但恢复了自齐桓公领导以来内部之团结,而且恢复了自觉自信与组织之能力,因而产生持续抵抗外族之力量。故嗣后数百年间,楚国虽仍有侵扰,但终无法侵吞中原;至最后亦接受中原文化,逐渐同化于中原民族之中;到了战国后期,已完全成为中原民族之一部分,与中原诸侯同其休戚,无复再有畛畦之分矣。故城濮一战,实为中原民族在早期历史中,抵抗外族侵陵最成功之一役,宜其为近代史家所称道不置也。 齐桓公与晋文公,均为春秋时代霸政之最早创导者,两者对于历史之影响已如前章与本章所述。兹就两者作一比较:齐桓公以二十余年之经营,始能北逐戎狄,南抑荆楚;晋文公只有四年时间,即能击败楚军于城濮。良以在齐桓公时代,中原民族尚系一盘散沙,故必须经长期之努力,始能臻于团结。至晋文公时代,已有齐桓公在先为之创导,中原人民亦已醒觉,故其情势与前迥异。但在齐桓公时代,中原诸侯均立于中原集团之中,其力量远较晋文公时代为雄厚。至晋文公时代,中原诸侯已大部臣服于楚,故城濮一战,实为中原民族兴灭存亡之最后决战,其成就之艰难,实较之齐桓时代尤为倍蓰也。 晋国内政 晋文公建国治军之迅速,实为政治史上之一大奇迹。晋文复国不及一年,即能独力勤王,讨杀王子带,安定周襄王。迄于城濮之战,不过四年之时间,竟能养成如彼强大之实力,一战胜楚,一跃而为中原之霸主。不仅出乎当时诸侯意想之外,即知人甚明之楚成王,亦非其始料所及。吾人试就春秋时代之各明君贤相建国治军之成就作一比较,列之如次: 齐桓公用管仲治齐三十年国富兵强,九合诸侯。 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治秦二十年国富兵强,三定晋君。 楚成王用令尹子文治楚三十年楚国强盛,其力足以侵凌中原。 晋文公用狐偃、赵衰治晋四年击败楚军,称霸诸侯。 观于上列之比较,可见晋文公之治绩,较之齐桓公秦穆公楚成王尤多迈越。晋文虽有其父献公十余年之开拓为其基础,但晋国系山地之国,耕地有限,饥馑时至;且自骊姬之乱后,历十五年之内政紊乱与国外丧师。晋文公仅仅于此短暂之时间内能迅速致晋国于富强之域,良由其着力于修明政治,广用贤才,整饬纪纲,弘施教育,培育经济,恤困救贫,崇尚俭朴,敦厚习俗之所致。而其选贤任能施政迅捷,率先躬行守法不渝,尤为迅速成功之道。 晋国之政略战略与战术 晋文城濮战之战略,是诱致楚军劳师北上,而自己以逸待之。但此种战略,却用攻曹卫之政略以达成之。盖曹卫为楚之与国,楚若放弃曹卫,则其过去在中原之威望顿失,而其入侵中原之雄图亦将幻灭。此种政略战略之相互运用,诚属高人一等,此即以后孙子著书,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之理也。 中原人民慑于荆蛮之威,为时已久。惟人民内心上华夷文野之见,自未全泯。故当卫侯请盟被拒而求救于楚时,人民即起而驱逐其君。由此可知晋文先伐曹卫之举,其在振兴中原人民心理上之效果至为巨大。同样在伐卫之后,即时聘齐修好,求得多助。破曹以后,为旌善人僖负羁,杀违命者从亡多年之颠颉及黜魏犨以徇于军,此种领导中原之恢弘气度,与严明之治军纪律,其赢得中原人民心理之爱戴,当可不言而喻。 至楚使宛春来告,请晋复曹卫与楚释宋围为和平条件,本为子玉良好之谋略,晋文乃私许复曹卫而使告绝于楚,彼乃运用中原人民内向心理,在心理上削弱敌人,其谋略自更为巧妙。至于执宛春以激怒子玉,似尚属余事。 楚军既北入曹境追逐晋军,晋军之战略尚欲诱其北进,晋文乃以楚惠不可忘,与诺言之必须践,用退避之方式出之。一面借示信义于诸侯,一面以柔弱退避之形态,使楚军益为骄肆。观于子玉布阵时之言曰,“今日必无晋矣”,即其退避之行动,真有莫大之效用。 城濮战场,在今山东省曹县与定陶之间,其地为黄河冲积之黄土层。周正四月即为夏正二月,系属冬末春初季节,此季节中东北风猛烈,尘土易于飞扬。晋文乃运用此种季节与地质特性,伐木曳于车后,使尘土益为飞扬,乘北风南吹之猛烈,使楚军视线不清。此外胥臣之蒙马以虎皮,以奇袭陈蔡军;狐毛之上军建二大将旆,伪作后退以引诱敌人之深入,而以中军作侧面之夹击,都是战术上尽奇诡变化之能事。在二千五百余年后之今日观之,其战术之高妙,犹跃然纸上,洵足为后人研究军学之宝鉴也。 楚成王之政略与战略 楚成王承武王文王三十余年开拓之基业,其自己秉政亦已达四十年,又得令尹子文之贤能辅佐,楚国已臻于富强。其时中原诸侯互相攻杀,政治混乱,引起其观政中国之雄心,乃无可厚非之事。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之师,进兵楚地,耀武境上,责楚国之不贡包茅之罪。楚成王使屈完与齐盟于召陵,蓄猛虎在山之势,而不肆逞其武力,似颇具有老成持重之高见。 当齐桓之霸业衰歇宋襄之狂妄取亡以后,自为楚国进入中原之良机。楚成王一面与郑卫联姻,并结好鲁曹以控制齐晋;一面派兵争夺荆紫关地区之商密以阻秦国之东出,均为至当之举。惟对于怀柔宋国一事,似乎缺乏妥慎周详之处理。昔武王克商,亟封纣子武庚与微子启以续殷祀,故能老怀少安,近悦远来。宋为微子之后,本与姬周无宗亲之关联。设如楚成王能尊其习俗,崇其祀典,当可相安久远,不致叛变通晋,导致城濮之战。楚成王不此之图,可知其在政治上无高远之见解与悦近怀远之策略。宋既叛楚,楚成王不谋在政治上求挽救,而急急诉之武力。对宋既已用兵,则以楚国之强,应可迅速破宋而重定旧盟;乃顿兵老师,使晋国有从容出兵之机会。于此可见楚成王殊无政治之长才,又乏军事之远略,其遭遇挫败,亦属无可逃避。 楚成王信任令尹子文至二十余年之久,与厚遇晋文流亡时认为有国君之器,似亦颇有知人之明。但对城濮之战,使用刚忿躁急之子玉,昧于选将,卒至偾事。楚成王既决定释宋围撤谷戍以归于申邑,又放任子玉任其自由行动,足见楚成王之内心,颇有徬徨矛盾无所主宰之象,其致败殆为必然之事。 楚将子玉刚忿躁急,浅薄恣肆,颠倒于晋人谋略之中而不自觉,犹傲然曰“今日必无晋矣”,是真偏隘之器也。吾人检讨子玉在城濮战挫败之由,约有数端。第一,他犯了忿怒兴兵之误。他因曹卫携贰与宛春被执,遂怒不可遏,背弃楚王“无从晋师”之命追随晋军。以后孙子著书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曰,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似即由此战研究而得。明乎此,吾人当可知将帅心理平衡与头脑冷静之重要性。第二,他犯了骄盈轻敌之义。晋军之后退三舍,与晋文言词之谦恭,正所以使敌骄满而发生轻敌之事。而子玉却认为晋军怯弱而益自骄矜。《易经·师卦》说:“负乘致寇,弟子舆户。”盖以小人而居高位,器小易盈,骄肆轻敌,自必致败。
媒体关注与评论
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 ——《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
编辑推荐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册):上古-春秋(上)》编辑推荐:蒋介石亲自下令编撰并题写书名,蒋纬国主持修订,军中将校担任撰稿,史家负责指导审校,历21年而成的一部战争史巨作。•军方专家,俱久历战火、将校之选,史家当中,钱穆、王云五、姚从吾、黎东方、陶希圣、蒋复璁、陈致平等名家悉数效力。囊括全台湾史家、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名人推荐
研究中国全部历史,若只求其兴衰之道,则不免偏于政治与军事之细节,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只求其文化之弘大,则不免驰骛哲理,形成高远之政论,二者皆未能阐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战争本为当时政治之一部份,因之从事于各代政治作深一层之研究。历时数载,涉览载籍至数百十种,浸润既久,逐渐发见中华民族所以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仅为中国历史之宝典,抑且可为世界人类和平永处之药石。——《中国历代战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本书系综合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存发展之战争史,为“三军大学”奉蒋公手令所编纂。……以阐扬中华民族坚强之奋斗潜力与立国精神,并融汇与启发中国之战争思想及战争艺术,用意至为深远。——《中国历代战争史》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 陆军二级上将 蒋纬国18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该书战略分析层次清晰,注重创新性。战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对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和具体战争计划与实施方案等不同层次,上一层战略制约着下一层战略。本着这一认识,《中国历代战争史》对每一历史时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总体叙述,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当时的战略格局、参战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对参战各方战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层层剥笋,有很强的说服力。该书能在大陆地区正式出版,并以横排方式适应大陆读者的阅读习惯,相信将会对大陆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古代近代战争史,促进军事历史研究的发展颇有助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专业军事人员与权威历史学家的联手,是本书质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了“战争”研究的专业性,后者保障了“史”的底蕴。——知名历史学者、《布局天下》作者 饶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