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南方人物周刊》 编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是《南方人物周刊》“逝者”专栏历年精品的结集。这个栏目从《南方人物周刊》创刊就有——因为编者认定逝者也是人物中的一类。《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中的这些文章除了对公众人物的怀念,更多是普通人对生命中已经消逝的人的追忆。这些人中,有写作者极为亲近的家人、交往多年的朋友,也有关系平淡的过客,甚至偶遇的陌生人。
他们试图接近一个人的死亡,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一个人曾经活过的消息。
作者简介
《南方人物周刊》是南方周末出品的综合类人物周刊。它以“记录我们的命运”为办刊宗旨,以“平等、宽容、人道”为理念,关注那些“对中国的进步和我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彰显人类的向善力量和深遂驳杂的人性魅力的人”,为历史留存一份底稿,为读者奉上一席精神盛宴。
书籍目录
总序
公众人物
我见过最完美的女人
张可(1919—2006)莎士比亚专家
无邪廖冰兄
廖冰兄(1915-2006)漫画家
扑向樱花
东史郎(1912—2006)日本老兵
孤独的浪漫
戴爱莲(1916—2006)舞蹈家
我儿子尤
子尤(1990-2006)少年作家
如此保守,如此新锐
马季(1934-2006)相声演员
他就这么没了
库尔特·冯尼格特(Kurt Vonnegut,1922—2007)德裔美国作家
怀念“老傅”
文兴宇(1941-2007)演员
梅勒没了
诺曼·梅勒(1923-2007)美国作家
碎了,那件盛满才思的容器
韦尔乔(1964-2007)漫画家
市川昆的电影事件簿
市川昆(1915-2008)日本导演、编剧
也许是最后一次倾听
岑范(1926-2008)导演
冷魂贾值芳
贾植芳(1916-2008)作家、翻译家、学者
匆忆柏杨
柏杨(1920-2008)作家
他用时装赋予女性权力
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1936-2008)时装设计师
认定了理想主义的老兵
魏巍(1920-2008)作家
一个巨人的猝然倒下
穆铁柱(1949-2008)篮球运动员
为中国足球付出一辈子
马克坚(1936-2008)足协官员
怀念你,怀念一个时代
陈虻(1961-2008)电视人
智者停止发表箴言
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1927-2008)美国政治学家
No Smoke,No Sun,No Fabbit!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美国作家
永远的沙师弟,走好
闫怀礼(1936-2009)演员
再见,秀行先生
藤泽秀行(1925-2009)日本著名棋士
未曾年轻过的人
李文华(1927-2009)相声演员
这一次,别人播他的新闻
罗京(1961-2009)播音员
以舞蹈对抗恐惧
皮娜·鲍什(Pina Baush,1940-2009)德国舞蹈家
事情就是这样
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onkite,1916-2009)美国新闻主播
族长归去
爱德华·肯尼迪(1932-2009)美国政治家
为诗受难
绿原(1922-2009)诗人
顽童学者唐德刚
唐德刚(1920-2009)历史学家
解剖原始思想的人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人类学家
平山家的账本
平山郁夫(1930-2009)日本画家
此地空余锦灰堆
王世襄(1914-2009)博物学家
小新之父
臼井仪人(1958-2009)日本漫画家
侯麦的冬天
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1910-2010)法国导演
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
萨马兰奇(1920-2010)国际奥委会前主席
谢谢你,马丁
马丁·加德纳(1936-2010)美国数学家
所有纪事都是盲目的
若泽·萨拉马戈(1922-2010)葡萄牙作家
勇敢地言说道德
托尼·朱特(1948-2010)美国历史学家
泥土·脚印·范用
范用(1923-2010)出版家
爱国的“反对派”
梁丛诫(1932-2010)环保先驱
寻常百姓
三代人的矿难
祖父的规矩
那些年,爷爷活在沉默里
世上少了一个人
艰难母亲
我的小舅舅
奶奶的故事
外公和外婆
父亲的神鞭
他们说:外婆
母亲和她的最后11年
外婆的英歌表
日环食下
食物链上的奶奶
橘子树下
那个风声鹤唳的春天
尘埃中的姥爷
我的“前世情人”
永归香格里拉
优雅地受难与拯救
互联网上的电影先锋
山友老吴
知青张革
电影人生
包叔叔的雾
此地一为别
文学青年马跃进
少女杨德云
卖炭翁老金
两个军人
明年冬天谁在那里
一种死亡
尔西
编后记
章节摘录
张可(1919—2006)莎士比亚专家 我见过的最完美的女人 蓝云口述 李宗陶整理 我父亲十五岁时投身革命,经族叔王任叔(巴人)介绍结识了王伯伯(王元化先生)。他长我父亲四岁多,当时是上海地下党党员,文章也写得好,我父亲视他为兄长和朋友。父亲后来赴苏北参加新四军,全国解放后转业回到上海,我们家和王伯伯家开始频频走动。 从我记事起,王伯伯就因为胡风问题蒙难,但当时已经结束隔离审查回家了。那时我是个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每个礼拜天上午都去皋兰路王伯伯家里跟张可阿姨学英语。那时跟王伯伯很少交谈,总是围绕着张可阿姨,朗读英语课文,做些会话练习,不一会儿就“下课”了。她就领着我玩,端出家里的各种美食。张阿姨很随和,也很好客,把家里布置得富有文化气息。餐桌上永远有精致的食物。每次去,张阿姨都会叫保姆拿个冰瓶去买冰砖请我吃,那个年代,独享一块冰砖简直有点奢侈!所以,这段童年回忆深深铭记着亲切慈祥的张阿姨。 而王伯伯总是坐在客厅沙发上,起劲地对三两个客人谈我听不懂的深奥学问。在我童年的印象里,王伯伯比较严肃,是个黑黑瘦瘦的老头,穿一件中山装,扣子都扣得齐齐的,谈锋很健。有天去他家,王伯伯正在向朋友谈,事物不是一分为二的,而是合二为一的,就像事物总有向阳的一面和背阳的一面,就像正电和负电合成了电,总之世界是和谐的,不是一分为二的。我回家后跟爸爸说起,爸爸沉下脸说,不许胡说!因为当时正掀起一分为二的斗争哲学。而在这个遭受政治冲击的家里,因为有了张阿姨,就有了驱散阴霾的和风,就有了躲避风浪的港湾。 一晃很多年过去,我从安徽插队回来时,他们家搬到了吴兴路淮海路,离我家很近。那时我也有了孩子了,就常带着女儿去他们家,张阿姨依然会做很好的东西给我们吃。来吃饭的客人往往很多,张阿姨有时会在吃饭之前对我说:“去,把那个鸡腿吃掉,省得都给他们吃了。” 王伯伯这时好像已经平反了,做了部长。在他家里,常常见他躺在床上,床边坐着前来请示汇报的人们。他们谈什么,张阿姨从来不过问。而我感兴趣的是到他们家拿电影票,看内部电影。比如《敖德萨档案》、《法国中尉的女人》那种紧俏的电影,张阿姨必定悄悄为我留着票。 后来张阿姨的身体每况愈下,保姆也用不安定。因为我住在衡山路口,离他家最近,他们没有保姆的时候,我会时不时送点吃的过去。张阿姨会问,你家里吃什么,能不能给我买一点?张阿姨说王伯伯需要营养,我就买点牛肉啊鸡啊虾啊什么的。这样慢慢地他们家里有些事情就会叫我帮忙。后来,张阿姨病情日渐加重,腿瘸得越来越厉害,意识变得模糊,说话也越来越不清楚。王伯伯很难过,有时和我说,“我总是感到很孤独,觉得没有人可以说话了,张可阿姨我跟她说什么她已经听不懂了。我这里虽然很热闹,但是我很孤独。” 去年,王伯伯在《新民晚报》“夜光杯”一周一篇的《清园谈话录》中,有一篇谈及老年人的爱—— 年轻时,读别林斯基论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别林斯基说,剧作者让他笔下的那对恋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双双意外死去,这样处理是很恰当的。因为可以想象到,如果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直活下来,变成了一个老头子和一个老太太,成天坐在一起,哪里还有什么爱情可言?两人对面只有打哈欠而已,这是别林斯基的看法。那时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但是后来我步入中年重读杜甫的“三别”中的《垂老别》之后,我的感受完全不同了。年老夫妇之间,为什么就没有爱情可言呢?《垂老别》写那个老汉被拉去打仗的时候,杜甫没有用多少文字,把两个老人拳拳相依之心和眷念之情,写得多么深邃,令人感动。其中有一段是用老汉的眼光写出: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话极平常,但是我每读到此,总禁不住内心的激荡,它确实有一股催人泪下的力量。 张可阿姨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女人。她书读得多,很有教养,有自己的事业,但又不失温婉典雅的女人气。她不仅是贤良的家庭主妇,还有一种令人钦佩的坚韧不拔。 王伯伯和张阿姨感情上是非常好的,对张阿姨也是照顾备至,但我觉得,在她一生当中,张阿姨付出的更多,给丈夫,给儿子,给她挚爱着的人们。但是,她还没能享受她应得的,就又进了医院(做这个访谈时,张可女士还躺在瑞金医院的病房里)。 想到这一点,我心里总觉黯然。 P3-5
后记
很多消息经过我们 元旦那天早晨,一开手机就收到同事的短信:“史铁生去世了。”又说,“很多人是从读他的《我与地坛》开始思考死亡的。” 这是一个我特别想靠近,列在今年约访名单上的人——虽然知道他极少接受采访——在他六十岁生日的前几天,就这么走了。 一直惦记十年前他五十岁生日后和陈村那场对话《我在哪里活着》。又翻出来看了一遍。看两位知天命之年的作家怎么看生和死。 在对话中,史铁生很有些惊人之语,比如“死从我们生下来就在那儿惦记着我们”。他渐渐对生命有了一种镇定感,“这死就一点没什么可说的,没有什么可怕的。只不过当时有一惊而已,就像是你从椅子上摔到地上,你也会吓一跳。我看也就这么回事。”但他也承认,和陈村一样,对死亡的思考,“只是你的很小一段时间里的玄思。你还是要在你的人间里头生活。”陈村说:“我平时的生存状态是回避这样的事的。我想大多数人也是回避的。” 所谓“这样的事”,大概是说生命的无常、个人的有限。时时面向这样的命题生活是不堪忍受的,多数人回避“这样的事”,因为还要“在人间里头生活”。然而即使你不去想,它依然不期而至,人的一生,要目击、耳闻、亲尝多少死亡的消息呵?经历这些,你也会有“一惊”——惊讶于它们对庸碌却安然的日常的打断,惊讶于它们陌生却真切的生命质感。 “逝者”这栏目从《南方人物周刊》创刊之初就有——我们认定这也是人物的一类;且几乎每期都有,至今已两百多期,每期从数十份来稿中选出一篇——所以不能不对未发表者感到抱歉。我们的投稿邮箱有一段自动回复:“如果我们没有选择发表您的稿件,并不意味着您的文章不好。某种意义上讲,怀念逝者的文章没有优劣之分。”逝者褪去了世俗的标签回归了平等,对他们的记录也是如此。 除了对公众人物的怀念,这些文章多半是普通人对生命中已经消逝的人的追忆。这些人中,有写作者朝夕相处的家人、交往多年的朋友,也有关系平淡的过客,甚至偶遇的陌生人。在两千字的叙述中,他们试图接近一个人的死亡,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一个人曾经活过的消息。我担心过,将这些文字结集在一起是否会因为主题近似显得重复雷同。好在重读的感受并非如此,反而像是想起一些朋友告诉我的往事,陪着他重新走过一段旅程。 人是愿意讲述自己的,只要你懂得去聆听。但令人略感遗憾的是,对逝者的回忆往往太偏重表达写作者的情感,对逝者本人命运的理解反而单薄。所以有了这个念头:为消逝者感叹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去接近那些自己珍惜的人。开始你可能会有一点不习惯,其实何妨从亲近的人开始,拿起DV或者录音笔,让他们来讲述自己?开放自己的心灵吧,让各种消息经过我们。 有时候想,如果给一个人拍纪录片,就让他讲述自己的一生,讲述他对个人命运以及时代潮流的理解,想起什么就说什么,他能说出多少话来呢?而他能说一个小时还是十个小时,是能拍一集,还是能拍五集,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显露出了他生命的密度?就像英国那部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导演挑了十二个七岁的孩子,每隔七年去拍摄一次,到2005年拍到他们四十九岁,2012年就该出五十六岁那集了——在两个小时中,你看到十二个真实的生命,经历巨大的落差,大喜,大悲,归于平静,或者近于疯癫。你会意识到,这些人的命运,也正是你可能的命运。 就像史铁生说的,人类的基因谱系,“不见得是一个一个单个儿写的,很可能是所有的人搁在一块儿,你只是其中的一个段落,你这段落孤立起来看可能没什么大意义,你可能跟其他人的基因谱系放在一块儿看是一篇文章,是一个乐谱”。理解了别人,你才可能更深人地理解自己。借用他的比喻,人的一生也许就像下围棋,而生命的终局,就像无数棋子最后围起来那个“空”。黑子白子,一手好棋,一手坏棋,就像人生或好或坏的一次经历。我们一边下棋,一边也看别人下棋,当别人的棋局接近终了时,我们应该有耐心陪他“复盘”,看看他这局棋怎么下的,或许由此改变了自己棋局的下法也未可知。 对生命的感恩,就是既然棋局开始了,就要努力下好,围出一个意味充实的空。 施雨华 2011年7月3日
编辑推荐
马季、文兴宇、唐德刚、萨缪尔·亨廷顿、罗京、范用、臼井仪人、王世襄、埃里克·侯麦、柏杨、萨马兰奇…… 《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南方人物周刊》“逝者”专栏首度结集! 有的人走了,或许带不走一个时代,但却带走了我们的一部分生命。 他们的命运,也正是你可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