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飘风吴礼权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内容概要

  《冷月飘风:策士张仪》主要内容包括:生于忧患,破蒙之教,立志为游士,南游大楚,北归故里,二度出山,西说秦王,执政为秦相,内争外伐,山东风云,兼相魏秦,纵横之争等。

  作者简介

  吴礼权,字中庸,安徽安庆人,1964年7月25日生。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京都外因语大学客员教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湖北省政府特聘“楚天学者”讲座教授(湖北师范学院)。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语文学会副会长。

  迄今已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国言情小说史》等学术专著16部,《中国修辞学通史》、《中国修辞史》等合著8种。学术论著曾获国家奖3项,省部级奖6项,专业类全国最高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研究一等奖1项。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于忧患
第二章 破蒙之教
第三章 立志为游士
第四章 南游大楚
第五章 北归故里
第六章 二度出山
第七章 西说秦王
第八章 执政为秦相
第九章 内争外伐
第十章 山东风云
第十一章 兼相魏秦
第十二章 纵横之争
第十三章 复相秦(上)
第十四章 复相秦(下)
第十五章 相楚风云
第十六章 “连横”说诸侯
第十七章 复相魏
第十八章 尾声
参考文献
后记
又记
再记

  章节摘录

  “老爷!老爷!”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正月二十五,天寒地冻,滴水成冰。 天还没亮,随着一个婢女一阵急促的叫喊声,魏国河东张城的张氏府中,顿然鸡鸣犬吠,全家老小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叫喊声惊醒。 张老爷闻声,立即披衣而起,大声问道: “何事惊慌?” “老爷,太太肚子痛得厉害,恐怕是要生了。” “那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快叫人去接张婆?” 张婆是张城远近闻名的接生婆,张太太前面所生的五个女儿都是她接的生。 婢女这才如梦方醒,立即去找张府的蔡管家。 蔡管家闻之,一骨碌爬起,差点从炕上滚下来。手忙脚乱地穿上衣裳后,就一边揉着惺松的睡眼,一边奔出了大门。 就在蔡管家出门之际,张老爷也随婢女奔到了张太太房内探视。 此时,张太太正捧着肚子在床上打滚,嗷嗷叫唤: “痛煞哉!痛煞哉!” 张老爷见太太痛成这样,只有干搓手的份,急得在房内团团转。 一大帮婢女、嬷嬷见老爷在房内团团转,更是心慌不已。 过了好一会,还是一个年长的嬷嬷开了口: “老爷还是房外去吧,这里有俺们下人侍候太太就好了。” 张老爷见嬷嬷这样说,觉得也是,自己在这团团转,也是无济于事。还是眼不见,心不慌。 张太太已经生过五胎了,不是第一胎第二胎,何以张老爷见太太肚子痛还如此紧张呢?这是有原因的。他不是为太太肚子痛着急,而是急她那肚子里的孩子。太太生了五胎都是丫头,这一次,据有经验的老妇人说,恐怕十有八九是个男娃了,因为这次的胎像不同以往。以前几胎,太太的肚子到了六七个月就隆起很大,但从侧面看,都像是个圆丘。这次不同了,肚子虽然不大,但从侧面看,却显得小而尖。如果这次真能生个男娃,那么张家就算香火有继了,列祖列宗九泉之下也就安心了。 走出房内,张老爷又在堂屋中踱来踱去,心情显得异常急躁不安,一会儿伸头到外面看看张婆来了没有,一会儿又踱到太太房门外侧耳听听太太的叫唤之声。 终于,约一顿饭的时辰,张婆一路小跑地来了。 “转什么转?急有什么用?还不快快叫人烧水备汤?” 张婆一进门,看见张老爷团团转的样子,就开口喝叫。 张老爷一听,这才知道现在不是团团转的时候,而是应该准备接生用的开水了。 张老爷正要叫婢女,张婆又说道: “还有剪刀烫好,干净布多准备一些,都生了五胎了,这些都是老规矩了,你们家人是咋弄的?每次生个孩子都慌得没神。女人生娃,不就像母鸡下蛋,有什么好慌的?” 张老爷被张婆教训了一顿,虽然脸面上挂不住,但心里明白,张婆说得对。于是,赶紧把一大帮围在太太房内的嬷嬷、婢女叫出来训了一顿。然后,又把张婆吩咐的话向她们重述了一遍。 那帮嬷嬷、婢女被老爷一顿教训,这才意识到:大家都这样看着太太叫痛而在一旁干着急,其实一点作用也没有,反而该干的正事都还没干。 愣了一会,大家便一窝蜂似的跑出了太太房内,烧火的烧火,备汤的备汤,煮剪刀的煮剪刀,生炭火的生炭火,寻净布的寻净布,好一阵忙乱。 毕竟是人多,不大一会儿,两个婢女就将烧好的一大盆艾草热汤,小心翼翼地抬着进了太太房内,然后又退出房来。 紧接着,一老一少的两个嬷嬷进了房内。年长者在前,年少者在后。年少者手里托着一个大木盘,里面放着一把烫好的剪刀与一叠干干净净的白布。 张婆自进了房内后,就不断地用双手在张太太的肚皮上摩挲,想顺好胎位,再让张太太使劲。摩挲了好大一会,张太太的叫唤声渐渐小了。 张老爷侧耳在房外偷听,见太太的喊声小了,遂定了定神,知道张婆果然是有办法的。 然而,就在张老爷在门外感到松了一口气时,突然房内又听到太太杀猪似的嘶喊,而且一阵紧似一阵,吓得张老爷又慌了神,遂又在房门外团团转了起来。 原来,张太太这次却是“寤生”了。孩子不是头先出来,而是先出来了一只小脚。 张婆一看,也顿时紧张起来,而围在张婆旁边的两个嬷嬷,则更是吓得面无人色,连忙闭上了眼睛。因为她们都是女人,都知道逆产意味着可能母子俱亡。 然而,就在两个嬷嬷吓得闭眼的瞬间,张婆立即稳下神来,毫不犹豫地把孩子即将伸出的小脚猛地往里一推。随着孩子的小脚进去的同时,张婆的整个一条臂膊差不多都从张太太的下面进去了。张太太杀猪似的嚎叫了一声,就没声音了。 等到两个嬷嬷惊吓得又睁开眼睛时,只见张婆正闭目屏息,在张太太里面搅动呢。两个嬷嬷一见,更是惊愕得目瞪口呆,再次吓得闭上了眼睛。但是,不一会儿,昏死过去的张太太突然发出了一声撕心裂肺的叫喊。伴随着突如其来的叫喊声,孩子的头慢慢露出来了。 当两个嬷嬷再次睁开眼睛时,张婆正轻轻捏住孩子的头,气定神闲地将孩子一寸一寸慢慢地引了出来。 P1-2

  后记

  这两部历史小说从酝酿构思,再到做史料长编,前后达十余年之久,2006年最终在日本写成后,又过了五年,几易其稿,至今才出版,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小说何时出版对我没有什么紧迫感,更无什么直接的压力。因为我是学者,以教学、做学问为本业,我的学术著作数量已经在同辈学者中遥遥领先了,我出版小说对我在学术界行走、在大学混饭,没有任何加分效果。所以,将之付梓出版的紧迫感不强。二是我个人完美主义的癖好。我是研究古典小说的,后来又主攻修辞学,对文字的讲求比较高。所以,这两部历史小说虽然五年前就已杀青成稿,但修改却是一遍又一遍,五年间已经六易其稿了。 本来,2009年在台湾东吴大学做客座教授时已经大改一次后决定不再修改了,可是,回到上海不久,却又在征求许多朋友包括台湾朋友的意见后,又起念要改。结果,一改就是两年。今年4月至5月,因参加在台湾举办的一个古典文学国际学术会议及相关学术活动,再次到东吴大学,遇到了看过我两部小说稿的学界朋友,问起何时才能面世。这才让我觉得,这两部小说的出版真的不能再拖了,因为事实上满意的修改永远都是没有的。看过我修改稿的台湾朋友,还将部分稿子推荐给相关影视公司,他们觉得不错,有将之改编为电视剧或动漫剧的打算。但这涉及版权问题,我必须先找一家出版社将书稿出版了,然后再将改编权授予台湾相关公司。这样一想,我觉得还是先出版小说稿。 从台湾回来后,我与原云南师范大学校长、也是我多年亦师亦友的同行骆小所教授说了情况。他看过我的初稿与几个修改稿,一直主张我赶紧出版。骆教授是国内研究文学语言最权威最有成就的学者,他的鼓励让我充满信心。这样,就在骆教授的推荐下,与云南人民出版社签订了出版意向书。由闵艳平小姐担任这两部小说的责任编辑。闵小姐文学功底非常好,又很有感悟力,她对文稿的加工润色费心费力甚多,这里对她的创造性劳动,表示衷心感谢! 云南人民出版社是国内知名的大社,出了很多有影响的滇版图书。几年前,我所著的学术著作《修辞心理学》也是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得到学界认可,并有加印。所以,至今我还非常感念。这里,再次感谢云南人民出版社及其领导对我个人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双重支持!趁此机会,我也向曾经在我创作中予以热情帮助的朋友,曾经读过这两部历史小说初稿或修改稿的许多国内外学术界朋友,以及提供过意见的其他各界老少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如,日本京都外大中文系原主任川口荣一教授、竹内诚教授,在我两次客座京都外大时,他们在我生活上、教学安排上以及资料援助上都给予过诸多特别的帮助,使我有时间而无干扰地静心完成创作。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王向远博士是与我同在京都外大客座的同事,这两部历史小说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有他提供的许多宝贵意见,我一边写,他一边看,同时提供意见。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原主任许清云教授,在我客座东吴大学期间,不仅在工作与生活中予我以很多帮助与照顾,还一直关注鼓励我完成这两部小说稿的修改,并提出宝贵意见。日本知名汉学家、早稻田大学文学院古屋昭弘教授,日本京都立命馆大学中文楚雄教{马来西亚华裔著名作家、台湾元智大学教授钟怡雯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博士,原云南大校长骆小所教授,都为我这两部不成熟的作品花费了大量时间,不仅耐心阅读,提供宝贵意见,且还拨冗写了推介语。在此,再次表达我诚挚的感激之情!最后,也感谢读我这两部小书的所有者!如蒙指教,请赐函我的博客联系:http://blog.sina.eom.on/u/246196873l。 吴礼权 2011年6月18日于上海

  媒体关注与评论

  吴礼权教授在中国古典小说和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等学术研究领域独有建树,有许多著作传世。在修辞学研究方面,更是硕果丰盛。以其深厚的文史学术背景与独到的语言修养为依托,他这部描写战国策士张仪的历史小说在语言表达上展现出别人所没有的优势。小说的叙事语言全用娴熟的汉语白话,自然流畅,给人一种“风行水上”的感觉,小说的对话语言则折中于文言与白话之间,既有简约古雅的韵味,又不失亲切生动的通俗性,对策土兼说容张仪的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吴教授的创作实践可见真谛。 ——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教授古屋昭弘 说起历史小说创作,海峡两岸都会一致推崇台湾作家高阳。高阳写历史小说,向来以扎实严谨见长,故其作品常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据说,高阳写历史小说时,常拿尺子在地图上量来量去。无独有偶,海峡彼岸的吴礼权教授写历史小说也有此癖好,写作中常以《中国历史地图集》为依据,按比例尺设计人物行进路线。 高阳创作的历史小说非常多,其中尤以写晚清人物的系列作品最为读者所津津乐道。曾有评论家评论说:“晚清历史,头绪纷繁,变幻莫测,高阳却能从容驾驭。在一张一弛的故事叙述过程中,晚清的历史面貌自然地显现出来。读者在急欲了解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的阅读渴望中,不知不觉也熟悉了那一段史实”。读吴教授的历史小说,也有这种感觉。战国时代动荡不定的时局,纷扰混乱的人事,在他的《说客苏秦》和《策士张仪》等系列历史小说作品中都呈现得井然有序,一个个乱世英雄形象纸上跃然。 如果将吴教授的创作理念和语言风格与高阳作个比较,我们发现二人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说吴教授是大陆的高阳,也未尝不可。 ——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原主任、人文学院教授许清云博士 在中国学术界,大家都知道复旦大学教授吴礼权博士在学术研究上有几次成功的华丽转身。硕士研究生时代,师从魏建功先生的得意门生濮之珍教授,治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着有《中国语言哲学史》,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毕业后留校,在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工作,师从章培恒教授沉潜于考据,治中国古典小说史,发凡起例,着有《中国笔记小说史》、《中国言情小说史》、《清末民初笔记小说史》,均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其中,《中国笔记小说史》被大陆商务印书馆引进在大陆发行简体版,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这是礼权教授学术研究上的第一次华丽转身。后调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进入复旦大学老校长、中国现代修辞学之义陈望道先生创办的语法修辞研究宝,师从宗廷虎教授研究修辞学,成为中国修辞学的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在修辞学理论、汉语修辞学史、汉语修辞史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建树.成为博士生导师。这是礼权教授学术研究上第二次华丽的转身。至于第三次华丽转身,则是由学术研究转入文学创作。其所著长篇历史小说《说客苏秦》、《策士张仪》,精思妙悟,十年乃成,《史记》所记载的两个说客形象由此得以血肉丰满地站立起来,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也因此,礼权教授被台湾学者誉为“大陆的高阳”。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云南师范大学原校长、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骆小所教授

  编辑推荐

  一部叙述战国时期策士张仪的历史小说。 《冷月飘风策士张仪(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由吴礼权所著,小说的叙事语言全用娴熟的汉语白话,自然流畅,给人一种“风行水上”的感觉,小说的对话语言则折中于文言与白话之间,既有简约古雅的韵味,又不失亲切生动的通俗性,对策土兼说容张仪的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从吴教授的创作实践可见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