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贾英华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溥仪传记。本书作者贾英华与溥仪遗孀李淑贤交往数十年,曾受李淑贤和溥杰之托为溥仪题写墓志铭,是第一个整理溥仪遗物和日记的人,并亲笔记录整理李淑贤关于溥仪后半生的回忆。与《我的前半生》众所周知的内容不同,《末代皇族纪实系列: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从溥仪出生及三岁进宫开始,一直到病逝,以大量独家史料,客观披露了溥仪生前身后许多未解之谜——内容扑朔迷离,情节跌宕起伏,深度“演绎”着作品的独特性。
书中配以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此外,作者收藏的有关溥仪的文物,也在书中首次面世。

  作者简介

  贾英华,溥仪研究学者。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传记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主席。多年来采访数百人。搜集末代皇帝、末代太监及晚清人物史料数千万字。其中一些晚清珍贵照片和史料为国内外罕见:并制作晚清以来人物录音数百小时及珍贵文献纪录片。代表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皇弟溥杰传》《末代太监孙耀庭传》《末代皇帝立嗣纪实》《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等,受到国内外数百家权威媒体关注评介。曾为末代皇帝溥仪题写墓志,为末代太监孙耀庭撰题碑文。书法作品入选《中国首届名人名作展》《当代名家书画展》等。

  书籍目录

  第一卷
壹 溥仪为什么被慈禧立嗣?
贰 慈禧的终局之棋:立嗣溥仪
叁 隆裕皇太后“三哭”与袁世凯称帝
肆 张勋复辟
伍 小朝廷的“逊帝”
陆 “皇帝”在宫中的神秘生活
柒 溥仪生母两次自杀之谜
捌 为什么“后”“妃”颠倒了个儿?
玖 “逊帝”大婚以后
第二卷
拾 被逐出宫
拾壹 潜往天津
拾贰 三十年后才破解的水果筐炸弹之谜
第三卷
拾叁 潜离天津
拾肆 出任伪满傀儡“执政”
拾伍 解密日本人的《绝密会见录》
拾陆 伪满洲国无形的刀光剑影
拾柒 末代皇后婉容的“秽闻”命运
拾捌 谭玉龄之死及无福的“福贵人”
第四卷
拾玖 溥仪被俘是巧合还是交易?
贰拾 溥仪向斯大林写信要求留居苏联
贰拾壹 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假证
第五卷
贰拾贰 抚顺战犯管理所
贰拾叁 溥仪身边的共产党“卧底”
贰拾肆 颠倒了次序的特赦
贰拾伍 闪电式恋爱
贰拾陆 溥仪至死不知的“身世”之谜
贰拾柒 溥仪最后一次婚姻未公开的秘闻
贰拾捌 尴尬的夫妻生活
贰拾玖 溥仪的“隐私”
叁拾 末代皇帝与一位普通农民的友谊
第六卷
叁拾壹 溥仪《我的前半生》作者到底是谁
叁拾贰 溥仪病逝——患肾癌被吓死
叁拾叁 我为溥仪捉刀题写墓志
后记
附录 溥仪生平大事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若说起溥仪,不能不首先提到慈禧太后。因为溥仪是被慈禧立为皇帝的。换句话说,没有慈禧,溥仪不可能成为“宣统皇帝”。 为什么?究其根本,溥仪只不过是慈禧太后的大戏落幕之际的棋局中,所布的最后一颗棋子——也就是第四颗棋子。 慈禧的三方面压力和她的四招棋。 晚清末年,朝廷从上到下腐败透顶。到了光绪朝,更是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这种情形可以用八个字形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实际执政的慈禧太后,面临着国内外三方面的主要压力。 第一是来自外国侵略者的威胁。譬如立“皇储”一事,凡外国人不同意的,都不会成功。慈禧太后立端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就是一个明显例子。为此,她曾出面宴请外国公使。没想到,那时的老外挺“牛”,竟来了个集体罢宴,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外国人对中国朝政的干涉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是宫廷内外矛盾重重。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对慈禧太后形成致命威胁,胎死腹中的“戊戌变法”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事实上,慈禧想废掉光绪的念头一直未曾打消过,只是外国人不答应,她便也没敢“冒海外之大不韪”而轻举妄动。更让慈禧心惊肉跳的是,此时国内革命风暴可谓异军突起,民众要求“立宪”的呼声此起彼伏,连带引发一系列铁路、矿山运动,全国上下已渐成燎原之势。 第三是袁世凯为首的军界实权派勾结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勖(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磷之孙),时刻危及已经腐败透顶且摇摇欲坠的晚清政权。 众所周知,庆亲王奕劻主持对外“议和”,签订《辛丑条约》,为慈禧解了一时危难。由此,在光绪十九年入主军机,当礼王告退后,他便一跃而成为领衔军机,其子载振出任商部尚书。 此时,全国的军事和经济运转,相当一部分掌握在奕勖父子手里。他既号称“八国后台”,又和袁世凯暗中勾结,妄图以此左右慈禧太后。还有一个细节颇有意思。见到恭亲王奕新之女荣寿固伦公主,以及慈禧的内侄德垣的寡妻——垣大奶奶,始终陪伴慈禧身边,奕劻便让寡妇女儿四格格,成天也跟随在慈禧身边,甚至睡在宫内。 荣禄见此情景,便也让太太整天陪伴在慈禧身边,终日不离左右,这两人显然都成了宫内的“卧底”。

  后记

  说起此书的撰写,纯属偶然。 二〇〇八年初,故宫博物院向斯先生与慈禧胞弟桂祥的曾孙——那根正先生,邀我小聚。席间,偶然谈起一家电视台的朋友对于晚清题材颇感兴趣。春节过后,这家电视台总监与向斯先生前来看望,提及拟拍摄末代皇帝溥仪和慈禧太后的纪录专题片,盛邀我加盟。 我欣然同意。遂于春节过后,应邀去见电视台台长和一些朋友,详谈并交流了专题片的构想。其间,他们谈到我的“末代皇帝系列”作品,史料珍贵且内容庞杂,拍摄纪录片亦可能不免囿于局限,遂建议我和向斯创新一种形式,即“话说晚清”二人谈,由我和向斯先生分别讲述溥仪和慈禧的真实一生。以别于“讲坛”的单一模式。 考虑到一年的周期安排,这家电视台打算以每星期推出一辑的速度,遂催我和向斯各拿出二十六辑成稿。于是,我利用两三个月业余时间,梳理了溥仪一生比较有意思的内容,利用手中的史料以及我多年采访晚清以来三百多入的采访记录,对其生平未解之谜,作了一些梳理,遂形成了此书初稿。 原本多年来,我收集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各种未定稿原始版本,对内中异同曾作过逐一比照,同时结合大量第一手口述史料,对其一生某些情节的真伪,作了详细探究。基于此,总算可以藉此机会,对于喜爱溥仪研究的广大读者有一个大致交代和小结。 毫不讳言,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譬如他的前半生也并非《我的前半生》一书描述的那么简单。在溥仪的后半生中,也存在一些尚待探讨之处。然而,尽管探究“圣”过异常之难,我仍愿意一试。 似应说明,在我拙作的主人公之中,除了溥仪和载涛,我与这叔侄俩的遗孀——李淑贤、王乃文,皆为相识许久的忘年之交,此外,我所写的传主都是自己熟悉的多年老友,譬如末代皇弟溥杰、末代太监孙耀庭、末代皇帝之嗣毓嵒、末代国舅润麒、末代皇姑韫铄等人。多年以来,我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时常交接往来,随意聊天。其实,早在我年轻时彼此便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挚友。 对于这些忘年之交的人生历史,我耳熟能详,对于他们的脾气禀性、性格爱好,我了如指掌。至于书中叙述到他们晚年生活的轶事,不少是我亲身所经历的,并耳闻目睹着这些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真相”。因此,我称此是在“记录”身边忘年挚友所发生的真实故事,亦并非夸张。 凡此,这决然不同于一般作家的“隔山打虎”。 客观地说,在我已正式问世的五部“末代皇帝系列”中,值得稍感欣慰的,则是留下了第一手史料,但也不无“遗憾”。这就是说,出版之前,囿于各种原因,以上各书都不得不删去一些“必须”删去的史实。这在彼时,纯属无奈。 譬如,《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依恃的是第一手史料。我在与溥仪遗孀多年交往之中,掌握了众多真实的细节,十年间采访数百人后才成定稿。最初成书时,达六十多万字,出版时仅剩不到四十万字,删去的并非都是敷衍文字,考虑到与《我的前半生》一书内容的匹配,只得如此。 在溥仪的后半生中,“聚焦”其婚姻之中的“性福问题”——其实,这是夫妻关系有别于他人最重要的方面。溥仪一生之不幸,无不与此息息相关。此外,一些敏感人物,如溥仪与当时被打成右派的香港记者潘际垌的交往,以及当时无法提及的一些“另类”人物,基本被略去了。 这实际才是溥仪在后半生当中,颇感困惑的人和事。也可以从中窥视溥仪复杂而隐晦的情感世界,读起来格外“耐嚼”。但这只能容当适时再“补充”一二了。 在《末代皇弟溥杰传》中,撰写的是我的忘年至交溥杰先生。在当年多次询访当事人之后,方始动笔。这部书一如既往本着“隐恶扬善”,避讳了他在伪满洲国与青楼女子金姑娘交往等一些旧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此外,综合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对于表现其性格冲突的典型事例,如所谓“义女纠纷”等,整整一章均删去。 在《末代太监孙耀庭传》中,由于刻画的是相交多年的挚友,自然更不能也没必要虚构——因为,史实远比想象精彩得多。按照事先约定,对于老人在世时所不愿意提及的人和事,均予回避。对于太监的宫内外生活,如太监与宫女的“对食”、“菜户”关系,过细的畸形性描写,虽属客观史实,且已成文,亦整段整段地删掉了。 在此书中,对于溥仪前半生“性倒错”的行为,因事涉他人,个别人尚健在,亦只好暂付阙如。老太监孙耀庭在世时,我与老人曾达成君子协议,一些不宜公开披露的史料,待他百年之后,再适时公之于世,以为后人留下可靠的“信史”。这在他亲笔写下的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书中绝无随意穿凿或凭空杜撰之处。 原与耀庭老人商议,当他在世时,出版一部内容较“全”的海外繁体版,几经“磨合”之后,却是率先出版了《末代皇弟溥杰传》和《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庆幸的是,前一部书获全球华人美国地区十大畅销书排名第六,后者被海外出版界誉为“近代史上最为严谨的纯纪实作品”),只得暂先放弃这部被海外书商最看重的繁体字版——《末代太监》。 《末代皇帝立嗣纪实》一书,主人公是我交往多年的毓嵒先生,夫妻俩跟我异常熟悉,此书内容更是别有历史意味。鉴于以此书传主毓嵒先生为第一人称所“述”,遴选入书内容,更须谨慎。 成书之前,毓嵒先生有话在先,对于先祖最好“美誉”,不宜提及应“避讳”之事。书中对他的前妻及姐姐菊英的事,尽量少提及。当然,牵涉他偕李玉琴去找溥仪复婚之事亦少提为妙。至于溥仪性人格方面问题,绝口不涉及。 鉴于种种原因,此书成稿时仅剩二十余万字。只好按照约定,待今后以第三人称撰写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再行衍文。 再说《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一书,基于采访三百多人的史料和第一手可靠的珍稀档案而成。本为“解密”之举,讵料出书前,海内外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在引起中外读者广泛关注的同时,也惹来不少麻烦,只得忍痛“割去”数万字颇有文史价值的内容。 此书最下工夫的几节——譬如,依据第一手史料梳理溥仪性畸形来龙去脉的整章内容,全部删除。另外,关乎皇后婉容性方面的一些内容,如自津赴东北船中发生的秽事等细节,经征求其胞弟润麒先生的意见,也只好一笔带过,待将来再行探讨披露。 囿于历史局限,也有些事涉爱新觉罗家族对于溥仪微妙关系的内容,鉴于关联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同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未届解密期限,因此,只能半遮半掩地含糊其辞。即使内容不够连贯,也只能留待将来再续。 至于此书对于溥仪与几个妻子在性关系方面的细节,由于无法深入展开叙述,只好概述一二,权当提供一些线索与世人。 《末代国舅润麒》中,由于传主是我无话不谈的老友,书内史料前后删节,更历经反复斟酌。原因不在于真实性——因为这方面根本不存在任何问题主要是由于牵涉在世之人的隐私,使原本泾渭分明的史实,反而变得模糊起来。 在这一点上,我只能尊重润麒先生以及爱新觉罗家族的意见,暂先删节。这不能说不是遗憾,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亦即此书成稿后,搁置四五年的重要原因。譬如,此书整整删去一章,题目是“溥仪的兔子本”。一看标题便知,事涉多人,且不知还将波及几多后人亲属。其他内容,譬如“梅孟之恋”背后的故事,因皇后婉容之母仲馨与孟小冬属同性挚友,考虑到对于后人的影响,书中略去,更属无奈。以上凡存歧见内容,如不作“艺术性”处理,则此书无法出版。 《末代皇妹韫稣》一书,基本史料来源于我的忘年之交——韫铄女士,为此,我曾先后录制近百小时的录音回忆,耗费心力十几年。此书前后人称,亦几经变化。开始是以第一人称撰写,书未写完,老人不幸病逝。我无法“强加于人”,思之再三,只得改为第三人称。 但此举无疑加大难度,凡是没有旁证的,均以删掉为宜。几种说法并存的,也不能唯以某一种为准,只能在书中或“注”中,加以说明。 譬如,婉容生下的女儿,是活着还是死去后才被溥仪扔进锅炉?我在老人生前,亦曾与之数次探讨,但她坚持一种说法,我只能让其亲笔写下回忆,以为凭证。这倒不是怕自身担责,而是对历史负责,持审慎态度,以使书稿内容更为严谨。 《末代皇叔载涛》撰写难度更大。因史料记载较少,知情人多已不在人世。当时仅剩下载涛的最后一位遗孀——王乃文女士,隐居于京城。我经多年采访,亦录制了数十小时录音和录像资料。 此书事涉京城百姓关于“涛贝勒”的种种传说,凡属没有依据的,全部删去。至于四位妻子彼此关系以及家中诸矛盾,大多均予“回避”。 对于以上几部书,未及针对相关内容一一细酌核对,只是择其印象深刻者,枚举一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对于本人著书的真实性,世间自有定评,以上各书无不具数百小时录音及大量采访记录暨签名为证,无需再赘笔墨。颇值得一提,且最难得的是,大多书籍都得到了传主或当事人亲笔作序,自然昭示了“末代皇帝系列”与“末代皇族系列”史实的可靠性。 譬如,溥杰亲笔为《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撰序并题写书名;润麒亲笔挥毫,为《末代皇弟溥杰传》撰文作序;孙耀庭审阅书稿后,以九十多岁高龄亲笔为《末代太监孙耀庭传》,撰写了“自序”;《末代皇帝立嗣纪实》一书,则是毓嵒先生亲自撰文并挥毫作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张联芳先生为《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作序;润麒先生亲自挥毫为《末代国舅润麒》一书作自序;载涛遗孀王乃文为《末代皇叔载涛》作序并钤印;韫铄女士不仅生前为《末代皇妹韫铄》亲笔作序,其女郑爽女士也为此书题序。 以上这些不可再得的亲笔之“序”,毫无疑问,印证了“末代皇帝系列”与“末代皇族系列”作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文史价值由此可见一斑。虽然作序者,多已辞世,但珍罕的史证却留之于世,成为百年来这段历史的一页重要注脚。 藉此机会,谨向读者和世人作一诚恳汇报,以说明敝人著书主观上所持的慎重态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本人向来崇尚独家史料,对于历史研究中的人云亦云,尤其是文坛上的彼此抄袭之风,更期冀于改进为荷。 题材雷同,并不奇怪。可怕的是,不同书名而内容大同小异的溥仪书作充斥书摊,让读者一时真假难辨。 一则史料,熬炒咕嘟炖,各书多纳于其中,并不究根溯源。本人就有这种体会,经辛勤采访所得的独家史料,大多被各种溥仪的书,照抄不误,甚至影视中亦有不少此类内容。借鉴并非不可以,但倘若著书都像这样抄来转去,连出处也不标明,姑且不说是抄袭如何,至少是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再譬如,恰与我在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溥仪书中,照抄拙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中如何治疗溥仪阳痿的过程及药方,一字不差,却只字不提及来源何处,倒使我无可奈何。 我主张写史写实,言必有据,绝不虚构。如是小说,运用夸张、虚构以“彰显”其卓越的想象力,亦无可非议。但有些书并不说明是纪实还是“杜撰”的小说,显然留给学界及后人的“贻害”便可想而知。 当前,“功利”二字成了浮躁的社会竞相追逐的目标。诚然,此亦无可厚非,逐利也可能成为社会进化的动力之一。然而,如果丝毫不顾及法制及伦理,单纯逐利倘成为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的主流,其社会危害性可想而知。 譬如,影视创作和拍摄当中,对于他人作品的掠夺,不能不提高到保护知识产权免遭侵权的高度来认识。否则,以牺牲著作权益换取影视的虚假繁荣,便将成为法律“其奈我何”的怪现象。迄今,不止一部“末代皇帝”及“末代”作品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原封不动地抄袭剽窃我的原作,且抄得心安理得。在此,本人郑重声明,必要时,将不得不诉诸法律。 需要说明的是,我不仅不反对将我的“末代皇帝系列”“末代皇族系列”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且持积极态度。但须经正当的著作权转让程序。 聊句题外话,至今,一些朋友不理解我倾一生业余精力奉献“不务正业”的晚清研究和写作。我唯以“缘分”和“喜好”四字答之。临搁笔之际,不知怎么,蓦然莫名其妙地冒出对于“富贵”二字的一种理解—— 何为富贵?不屈于利,堪称“富”有。不屈于名,可谓高“贵”…… 固然,有人穷其一生谋求物质上的富贵,本也无可厚非。余寡欲于此,唯素喜文史,亦无妨“独善其身”——对于“富贵”二字,各有各的理解。赘言就此打住。 衷心感谢著名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著名清代“帝王系列”小说家二月河先生的鼎力支持。亦感谢多年老友——故宫博物院林京先生、向斯先生暨慈禧曾侄孙那根正先生多年来对我的支持,此次又帮助翻拍了部分照片,提供了历史线索。在此一并致谢。 众所周知,二〇一一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翌年二月亦即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一百周年。这标志着中国封建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全人类来说,无疑具有空前绝后的重大历史意义。 值此,笔者更想告诉诸位读者,这部书的出版,欲期待世人通过阅读,“看到”一个真溥仪、一个活生生的“不掺假”的溥仪,而不是那个被主观丑化或美化了的末代皇帝。 鉴往知来。谨以此书暨“末代皇族系列”丛书,作为中国百年以来历史沧桑巨变的“缩影”。 兹为后记。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初稿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六日,晚,四稿 改定于北京月坛南街

  媒体关注与评论

  贾英华先生积数十年之心血与智慧,以口述、档案、谱乘、踏访资料为所长,凝聚成“末代皇族系列”九书,成为清史、民国史、民族史、北京史和满学、故宫学、历史学、谱牒学史苑中的新葩。 ——阁崇年 历史有时比小说更精彩。晚清史亦如此。贾英华基于寻访晚清以来三百多人物、珍藏数百小时录音录像写就的末代皇族纪实系列,颇具历史价值。主人公皆他深知熟识之人,实乃奇缘。实述皇族演革内幕,堪映辛亥百年风云。 ——二月河

  编辑推荐

  《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贾英华所著的本岀从溥仪出生及三岁进宫——“登基”开始,一直到病逝,客观披露了溥仪生前身后许多未解之谜——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展开,诸多扑朔迷离与起伏跌宕的情节从不同视点出发,深度“演绎”着一个非常皇帝的非常一生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