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长歌 仁者无敌发现一个真实的刘邦陈瑞红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汉高祖刘邦,布衣出身,却胸怀大志,动荡时代,揭竿而起,于群雄逐鹿中独占鳌头,一统天下,开创了西汉王朝两百多年的基业,创造了一个由布衣到帝王的神话。 刘邦传奇的一生,为历代所评价,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褒者认为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之伟人;贬者认为他是“无赖”、“流氓”,脸皮最厚、心肠最黑,是厚黑学的集大成者。是非臧否,并无定论。 每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历史学家的历史。作者花费了10年时间,苦心钻研,通读相关书籍,查阅大量历史资料,拜访了数百位历史学家、研究者,写就了这部洋洋洒洒50万言的著作。 本书试图拂去历史的灰尘,还原秦末汉初那个伟大时代的真实面貌,还原那些朝气蓬勃、如火烈烈的先人们的博大胸襟和卓然人格,寻找华夏始祖的骨气与自尊、仁义和忠信,找回博大凝重的泱泱汉风,还原一个真实的刘邦。
作者简介
陈瑞红,男,1974年出生,山东巨野人,工商管理硕士(MBA),青年学者、作家,著名刘邦研究专家。1992年大学毕业,曾任乡村中学教师、交通管理员、农村党支部书记、副所长等职。现居北京,从事民族文化研究与宣传工作。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开场白 谁是谁非第一章 少年任侠第二章 千古拂臣第三章 贫贱之交第四章 神秘身世第五章 步入仕途第六章 慧眼独具第七章 丰西释徒第八章 路在何方第九章 篝火狐鸣第十章 英雄本色第十一章 变生肘腋第十二章 博浪锥车第十三章 霸王出世第十四章 众望所归第十五章 扶义西行第十六章 毁誉参半第十七章 大秦之死第十八章 约法三章第十九章 鸿门悬疑第二十章 阴差阳错第二十一章 傲视百代第二十二章 风云突变第二十三章 陵母伏剑第二十四章 不白之冤第二十五章 大德胜天第二十六章 鏖战中原第二十七章 分一杯羹第二十八章 垓下悲歌第二十九章 胜败有凭第三十章 天下归心第三十一章 何错之有第三十二章 咎由自取第三十三章 杯弓蛇影第三十四章 万邦息肩第三十五章 东宫惊变第三十六章 大风长歌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少年任侠我们上一章讲到,刘邦年轻时究竟干什么。他是如何度过自己骚动的青春时代的。关于刘邦青少年时代的事迹,司马迁没有详细的叙述。班固的《汉书》基本上照抄《史记》,没有增添新的内容。后人关于刘邦的传记出了不少,良莠不齐,林林总总,但对青少年时代的刘邦总是缺少关注,从而忽视了青少年时代对刘邦人格塑造的深刻影响,以至于不能全面认识刘邦,更有甚者,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污蔑刘邦。这固然有个人心理因素的原因,但也和缺少史料有关。《史记》中涉及刘邦青少年时代的记载主要有五处:一是《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迁说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其父刘太公说他是“无赖,不治生产”。二是《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刘邦“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三是《史记·萧相国世家》,当刘邦犯法时,萧何则“数以吏事护”之。四是《史记·项羽本纪》,范增认为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五是《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司马迁在本篇中记载,刘邦有一个婚外生儿子刘肥,其母日曹氏。通过以上几个方面,一些人便给早年的刘邦勾画出一副“流氓”形象: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坑蒙拐骗,贪财好色。一个地地道道的黑社会分子,一个纯纯粹粹的痞子无赖。单从字面意义上去认识,刘邦年轻时的形象大抵就是如此。然而,如此考察事物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即忽视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环境。考察任何人物都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要“历史地对待历史”,那就是把一切放回历史的环境之中去考察。历史环境并不只是一个时间上的场景,并不只是一个年代的坐标,而是一个丰富而又生动的现实社会。在历史环境中,人物是历史的人物,历史是人物的历史,两者就像融为一体的鸡尾酒,无法抽离出任何一个单独品尝。所以,我们只有深刻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背景、风俗习惯,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问题,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真实的结论。假如只满足于平面式的浅尝辄止的分析,对秦汉时期的社会背景缺乏深刻的认识,忽视了时空转变对字意、词意的重要影响,就很容易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甚或得出一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为了比较清晰地还原刘邦青少年时代的真实面貌,我们把刘邦行为“不端”的证据一一列举,并以一颗敬畏与感恩的心阅读《史记》等经典著作,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作深入的阐释和分析。对秦汉时期人的精神气质进行一次更深的沉潜和更新的体悟,就会见别人之未见,得别人之未得。首先。刘邦是不是无赖?《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刘邦称帝后,“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刘邦一时高兴,给父亲祝酒,并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父亲大人时常说我是无赖,不会操持家业,没有二哥刘仲的本事大,你现在比一比,是二哥的家业多,还是我的家业多?这段故事被某些人大加渲染。成为批评刘邦的“铁证”。在这些人的思维意识中,刘邦的老爹说他是无赖,刘邦自己又承认,显而易见,刘邦不是无赖是什么!这种演绎推理看似无懈可击,其实存在一个致命错误。什么错误呢?忽略了时空转变对词意的影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在运动,宇宙在运动,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不例外。语言是发展的,词义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同是一个词就有了古义与今义的差别。这种形同而意思古今不同的词,在阅读古书时很容易引起误解。所以。注意区分古义与今义的不同,就成了我们准确理解古人语言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今天的“无赖”几乎等同于流氓,欺男霸女,游手好闲,甚至于烧杀淫掠,无恶不作。那么,古代的“无赖”一词是什么意思呢?辛弃疾有一首很有名的词《清平乐·村居》,是这样写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斗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里的“无赖”是活泼可爱的意思,是褒义词,完全与今天的词义不同。《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无赖”一词作何解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注解说,这里的“无赖”是指无所恃为生,没有一门吃饭的手艺,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没出息”。显而易见,古今书写相同的词,其词义并不尽相同。所以,我们阅读古文时,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切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唯其如此,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古书中的内容。也许朋友会问。刘太公为什么说刘邦没有出息呢?这必须考虑父子二人价值观念与理想追求的差异,我们下面会讲。第二,刘邦是否贪财?回答是否定的。那些说刘邦贪财的学者专家简直是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无知。司马迁在《史记》中,班固在《汉书》中一致评价刘邦“仁而爱人,喜施”,这样一位喜爱施舍。视钱财如粪土的人,怎有贪财一说?第三,刘邦是否游手好闲,不读诗书?唐人章碣曾作《焚书坑》一诗,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是一首讽刺诗,有力地鞭挞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虐和愚昧,指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施行暴政,焚书坑儒并不能阻止人民造反。这首诗议论精警而有新意,语言看似委婉平淡,却机智、冷峻,出之于调侃的口吻,包含着鲜明的态度和强烈的感情。由于这首诗浅显易懂,所以流传很广,影响非常大。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刘邦不读书的粗野村夫形象就定格了。然而,章碣的这首诗与历史事实有着一定的出入。虽然《史记·高祖本纪》中没有正面记述刘邦“学历”的文字,不过在相关史料中仍可找到某些证据:一证,《史记·韩信卢绾列传》载,“高祖、卢绾同日生”,及壮,“俱学书”。二证,刘邦在《手敕太子》一文中表白:“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以自辞解”。所谓“不大工”,指文章写得不太好;所谓“自辞解”,指看得懂,写得出,不需要秘书代劳。他的儿子刘盈是自小读书的,但刘邦与儿子比较后,说了句实话,现在看你写的文章,还不如我哩。刘邦对自己的文化水平,一贯低调估计,不事吹嘘。他能批评在皇宫受教育的刘盈,可以想象他在这方面的水平不低。三证,刘邦在晚年能写出文辞并茂的《大风歌》,足以证明其文化修养非常高: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歌意蕴深远,气势恢弘,节奏明晰,音律铿锵,毫无雕琢之感,乃千古绝唱,历代诗文品评家无不对此推崇备至。大文学评论家刘勰称赞它为“天纵之英作”,宋代陈岩肖说:“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明代胡应麟更称誉它是“千秋气概之祖”。凌稚隆引朱熹日:“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未有若是壮丽而奇伟者也。”由此可以看出,刘邦并非人们心目中不通笔墨的文盲,其文化修养是相当高的!
后记
当敲完最后一个句号时,已是凌晨两点,四周静悄悄的,邻居都已进入梦乡,偶尔传来几声呓语。和许多“北漂族”一样,我住的是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一间挨一间,几乎没有隔音效果,任何一点响声都能传出很远很远,特别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却了无睡意。是兴奋?是惆怅?是喜悦?是困惑?说不清!第一次动笔勾画《大风长歌仁者无敌》,那是十年之前的深秋。原因也很简单:不明白为什么刘邦被当作流氓,总感到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在纸上信笔涂鸦,随手乱画,万万没有想到,这一画就是十年!十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一瞬间,攸忽而逝,而对于行走在现实社会中的个体来说,它却是一段不短的岁月。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年?其间有多少彷徨,有多少辛酸,有多少痛楚,有多少苦闷,皆已随风而逝,留下的是40万字的厚厚的书稿。不少善意的朋友劝我:你这样做值得吗?也许值得,也许不值。但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无论如何也不能推脱自已的责任,即:要坚定不移地弘扬民族文化,要给当今的民族精神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大汉雄风浑厚博大,质朴凝重,如黄钟大吕之铿锵、如黄土高原之厚重、如九曲黄河之绵长,支撑着多灾多难的华夏民族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在当今世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用汉魂支撑起整个民族的脊梁,要做真正的大写的“汉”人!刘邦及他所创建的大汉王朝就是我们民族的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传唱了两千多年,传颂出大汉王朝雄浑的气度和博大的情怀。对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来说,刘邦和他创建的大汉王朝给我们民族的历史打上永不磨灭的烙印,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永远流淌着刘邦和他所创建的大汉王朝的基因。对于刘邦这位我们伟大民族的伟大祖先来说,必须要擦去蒙在历史上的灰尘,还原其真实面貌,以找回祖先的博大胸襟和卓然人格,找回祖先的质朴坦诚与仁义忠信。找回博大凝重的泱泱汉风,找回我们民族的梦想与光荣。正是这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正是这种对理想和信仰的忠诚与执着,促使瑞红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也许是不自量力,也许是“庸人自扰之”,也许是别人眼中的“不成熟”——然而,既然是一名炎黄子孙,血管中还流淌着先人的血液,就要竭尽全力去呐喊,就要义无反顾地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切,“虽千万人吾往也!”在此书的创作过程中,得到包括朱绍侯先生、安作璋先生、孟祥才先生等许多史学老前辈的大力支持。朱绍侯先生与孟祥才先生亲笔批改了此书,提出非常珍贵的意见,并欣然为此书作序。安作璋先生与瑞红就书中的观点进行了多次交流,并告诉要注意细节描写,对人物心理进行丰富细腻的刻画,受益匪浅。这些老前辈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却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在一些观点上,我们也有分歧,但这不仅不影响我们的交流,反而使我们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朱绍侯先生与安作璋先生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却把瑞红称为他们的“忘年交”。这既是对瑞红的信任,又是对瑞红的鼓励,更是对瑞红的鞭策。许多专家学者和同仁也为此书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意见,他们是史士景先生、翟居中先生、刘洪川先生、郑守洋先生、吴敢先生、刘洋先生、刘恒心先生、张传华先生、刘降渝先生、刘忠新先生和刘学军先生等等。吴怀中先生是瑞红的高中历史老师,在此书创造过程中,给瑞红莫大的鼓励与支持,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还有许许多多的朋友给瑞红巨大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此外,书中引用了许多学者和网友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作为人子,我也许不是一个特别孝敬的儿子;作为人夫,我也许不是一个特别称职的丈夫;作为人父,我也许不是一个特别合格的父亲。但是,作为人子,要想到天下所有的父母;作为人夫,不能光想着自己的安乐窝;作为人父,更要想到那些至今仍上不起学,仍无钱治病的孩子。故而,瑞红不揣浅陋,愿充当民族复兴马前卒,跟随各位同仁去践行民族复兴之大任。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十亿人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去思考和关心我们民族的未来与前途,都抱有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袖群伦继往开来的重任。那么,我们伟大的民族定会实现伟大的复兴!最后,用《重回汉唐》这首歌作为本书的结尾,与各位同仁共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几经沧桑,几度彷徨。衣裾渺渺,终成绝响。我愿重回汉唐,再奏角徵宫商。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我愿重回汉唐,再谱盛世华章。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媒体关注与评论
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中最历害的一个。 ——毛泽东 人类历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是汉高祖刘邦。 ——汤因比(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古之英主,无出汉高。 ——苏轼 汉祖之神圣,尧以后一人也。 ——李贽(明代思想家) 这本书是秦汉史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 ——孟祥才教授(前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 这是一部充满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史书。 ——朱绍侯教授(前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推荐
《大风长歌,仁者无敌:发现一个真实的刘邦》适合人物传记爱好者阅读。
名人推荐
【专家推荐1】这本书是秦汉史研究领域的一朵奇葩 ——孟详才(前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大汉皇朝的缔造者汉高帝刘邦,不仅在中国是一个家谕户晓的历史人物,而且在全世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他由一个秦朝微不足道的基层小吏泅水亭长,在风云际会的秦末农民战争中脱颖而出,七载奋斗,一朝辉煌,蹑足九五,登上了大汉天子的宝座。他的奋斗史经过史书的记载,小说的演义和戏剧舞台上的再创造,深深地嵌刻在中国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