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评传苗怀明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是著名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主要著作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又作有传奇、杂剧十二种。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
《吴梅评传(精)》由苗怀明编著,是“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之一。
《吴梅评传(精)》提供了一些有关吴梅的图像资料,内容包括生活照、手稿、书影等等。
书籍目录
总序
第一章 吴门才俊
第一节 忧患之始
第二节 稻粱之谋
第三节 游艺四方
第四节 艺林新声
第五节 曲学初成
第六节 比肩静安
第二章 京师五载
第一节 因缘际会
第二节 弦歌一堂
第三节 著书立说
第四节 旧雨新知
第五节 书香曲韵
第三章 金陵风雨
第一节 乡关秣陵
第二节 杏坛生涯
第三节 南雍桃李
第四节 群贤毕集
第五节 交恶黄侃
第六节 曲学殿军
第四章 避劫万里
第一节 契家西迈
第二节 手定旧作
第三节 桂滇烟云
第四节 魂归大姚
第五节 百世流芳
附录
吴梅生平年表
吴梅著述刊行年表
吴梅研究资料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吴门才俊 按照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或说唱文学作品的写作惯例,凡有重要人物降生世间,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异兆出现,要么是母亲梦见星月、怪兽之类入怀,醒而有孕,要么是天上出现五彩祥云,香气满室,等等。按照这个说法,1884年9月11日(光绪十年七月二十二),即吴梅来到世间的这一天似乎过于平淡了一些,千年古城苏州并没有出现什么特别的迹象,未能显示出一代曲学大师不同凡响的气派。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从一个人儿时成长背景、言谈举止的一些蛛丝马迹是可以大体推测出其未来的前途和发展的。从一个普通人家的苦命孩子到受人推崇的一代曲学大师,吴梅创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人生奇迹,等号的两端是遥远的距离。不过通过考察吴梅早年的生活及学习经历,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虽令人惊奇,却也在意料之中,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颇有启发意义的东西。对于后学者来说。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学术文化财富。 第一节忧患之始 对吴梅来说,尽管儿时的记忆中也有不少温馨和值得留恋的东西,但相比之下,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更多的则是带有灰暗的色彩。 就出身而言,吴梅虽然出生在苏州城内一个普通人家,但上溯几代,却也有着颇为辉煌、值得骄傲的家世。这种辉煌和骄傲要从吴梅的曾祖父吴钟骏(1799—1853)说起。吴钟骏,字崧甫,号晴舫,他是道光壬辰恩科(1832)状元。在此之前,其堂叔吴廷琛已高中嘉庆辛酉科(1801)状元,叔侄两人双双中状元,这是极为少见的,在当时传为佳话,人称“叔侄状元”。一个家族连出两个状元,这是何等的荣光,“吴中文物之盛甲东南,而吴氏以科目称望族”①。 吴钟骏自幼家贫,以教书为生。早年曾任梁章钜幕僚,后历任礼部侍郎、福建学政、浙江学政等。他一生勤奋好学,非常喜爱藏书,在当时是位颇有名气的文人。著述颇丰,著有《两浙校士录》等,可惜大多未能流传下来。吴钟骏代表着吴氏家族的鼎盛,也体现着这个家族的荣耀,更是后代子孙学习的楷模,尽管这种辉煌后来再也没有重现过。 吴梅的祖父吴清彦也曾中过举,并受父亲的恩荫,担任过刑部员外郎之类的官职。遗憾的是,他还不及自己的父亲长寿,只活了四十二岁,未能为子孙多积累一些资源和财富。这样,到吴梅父亲吴国榛(18651886)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荣光不再。吴国榛,字声孙,号一蘧居士。尽管他天分很高,也曾参加过科考,“十七游庠,省试膺荐”,但未能获得更高一级的功名。好在他一直继承着家族喜爱读书的传统,勤于撰述,写有不少著作,如《尚纲堂骈文笺注》、《文选李善注所引书目考》、《冯孟亭义山诗笺纠谬》、《甓勤斋诗集》和《续西厢》等,据吴梅介绍,“足列艺林”,可惜这些著作未能及时刊刻,在其去世之后大多失传了。 吴国榛“少好音律”,他读《会真记》“而有所憾”,再读续《西厢》,“益觉太俗”,“故填词四套,刻而传之’。该剧共四出,分别为《旅思》、《死别》、《忙亡》、《出家》,“四套南北词各半,每折后自有评语”。吴梅后来研究曲学,应该也有父亲这方面影响的因素在。吴梅长大后,曾想为父亲刊印遗稿,但搜集多年,只找到数篇时文及残存的十来页著述。因搜集的资料太少,“以纸帙太少,不成卷数而止”①。到1926年,他还是设法刊印了父亲的诗集《甓勤斋诗残稿》②。尽管只有二十首诗,但也算是完成了自己多年的一个心愿。祖上数代都是读书人,并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家风,因此说吴梅出身书香门第、诗书之家是没有问题的。 尽管书香门第一词听起来颇为儒雅,但它无法掩饰这个词语背后所蕴含的破落和辛酸。吴家曾经是苏州城里颇为显赫的家族,但到了吴梅父亲吴国榛这一代的时候,受父祖早逝及太平天国战事等因素的影响,其家境已大不如前,几乎可以用困顿这个词来形容了。 命运对于年幼的吴梅来说,似乎过于残酷,让这个孩子过早经历了人世间的诸多坎坷和磨难,家境贫寒不说,连个完整的家庭都不给他。吴梅三岁的时候,父亲吴国榛去世,年仅二十二岁。由于父亲去世时间早,吴梅没有兄弟姐妹。更为不幸的是,在他十岁的那年,饱受煎熬的母亲陆氏也离开了人世。双亲的相继亡故使年幼的吴梅成为孤儿,后来他在一首诗里饱含深情地回顾自己早年的这段不幸遭遇:“三岁丁孤露,不知饥与寒。母氏勤抚育,四序无笑颜。故家已中落,百忧初发端。薄田未满顷,安足供三餐。……吾母厉清节,盛年两鬓斑。茹荼垂十载,抱恨入一棺。时余才十龄,积苦身益孱。”P1-4
后记
写完全书,颇有些感慨。老实说,该书属于插队之作,原因很简单,在我的写作计划中,是没有这本书的。说起来也是丁帆老师交给我的一项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2009年的上半年,印象中是在4月份,他牵头主编一套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让我承担其中的吴梅部分。我当时曾明确表示拒绝,因为有吴新雷老师、俞为民老师等更为合适的人选,再说前面已有王卫民先生的系列著述出版。几天后,丁老师告诉我,吴、俞两位老师都推荐我来写。话已至此,再推托就有些矫情了,于是只好接受下来。 起初心里一点底都没有,颇感到有些为难。有王卫民先生所编的《吴梅全集》、《吴梅和他的世界》,又有他的《吴梅评传》,该做的工作都已经做过了,还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吗?重复别人既不符合我的性格,相信也不是丁老师找我的初衷。于是只好从最为基础的资料工作做起,看能否找到一些王卫民先生遗漏的资料。查找一番后,还真找到一些前人未曾涉及的资料,慢慢有了一点信心。 2010年,我受单位委派,到韩国东国大学任教一年。这里资料缺乏,无法写作。幸运的是,借助现代网络及数字化技术,在那里可以像国内一样方便地检索资料,于是整天泡在中国知网、读秀、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新浪爱问、国学数典论坛、爱如生论坛、孔夫子旧书网等网站上,查询,下载。一年下来,所得颇为可观,积累了大量资料,其中不少是先前的研究者未曾看到和利用的。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写了两万字左右的提纲,对如何写作该书有了较为成型的想法。 2011年1月回到国内,一方面继续查找、核对资料,一方面开始动手写作。由于平日还要上课,加之不断有杂事,时写时停,到上学期结束时,才写了八万多字。其间,丁老师及出版社的编辑都开始催稿。于是利用暑假时间,全身心投入写作,每天差不多要用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尽管写得非常辛苦,有两次几乎都要晕倒,但进展仍然不快,因为写作过程中,不时还要到图书馆或网上去查找、核对资料,很多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就这样拼命写了两个多月,写出初稿。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补充完善,这才算是完成全书。尽管也存在着很多遗憾,也还有些意犹未尽,但也只能到此打住了。 假如吴梅先生在天有灵的话,知道我这样一位后学为他老人家写传,一定会哭笑不得。因为我不仅未得其真传,而且对曲学努力了多年,仍是个半瓶醋。有资格为他写传的人很多,弟子卢前、任中敏、唐圭璋等都是最佳人选,可惜他们都没有写,下一代的吴新雷老师、俞为民老师也都有资格写,但他们也都没写,却推荐了我。他老人家生前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在其去世七十多年之后,会由我来为他写传。回到三年之前,我也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写这样一本书,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吧。 虽然不是理想人选,但细细想来,也有两点可以告慰老先生的:一是笔者的态度还比较认真,正儿八经以做学问的功夫来为他老人家写评传,对附加在其身上的一些不实传闻进行辨析,力求还原历史真相,二是不仅仅将把他描述成一位曲学家,还写出其人生、治学的其他方面,将其当作一位治学严谨、桃李天下的学者来写,更将其描述为一位才华横溢、诗酒风流的文人,这也正是他生前对自己的定位。有了这两点,相信先生能原谅我这位晚生的唐突和冒昧吧,再说我也可以算得上是先生的三传弟子呢。 小书尽管写得还算用心,但限于笔者的学识和能力,存在的问题一定不少,还请多多指教,这是最后要对读者诸君所说的虽属客套但也不失真诚的话。
编辑推荐
吴梅(1884~1939) 近代文学家。字瞿安,一字灵□,号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孤,嗣于叔祖。他笃嗜词曲,尝与著名曲家俞粟庐交往切磋。终生以教学为职业,先后在东吴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校任教授,主讲词曲20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带病辗转于武汉、湘潭、桂林、昆明等地,1939年去世。 苗怀明编著的《吴梅评传(精)》试图把这位戏曲大师介绍给今天的读者,让人们了解他一生的思想状况和在戏曲创作、理论研究、教学等各方面的突出贡献,以恢复他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并从中汉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笔者力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