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开拓蒋书丽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吴宓在中国开创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把比较文学引入审图学术领域:在倡导新文化的1920年代,吴宓主编《学衡》杂志,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一时成 为时代的“异端”:此餐,他在”红学”研究、诗歌创作方面均可圈可点,颇多创见。继承与批判理念的二重奏,出世入世的矛盾思想,新观念与旧道德的交织,构成了吴宓复杂而难以言说的一生。 本书站在客观的立场,全面分析了吴宓在比较文学、国学、红学的成就.对吴宓的文学活动进行了持中公允的评价,是一本全面研究吴宓的重要著作。
作者简介
蒋书丽 文学博士,现为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辽宁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主要成果有:译著《破译心灵》(合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有《另一种历史言说》、《学衡派和新文化派的错位论争》、《白璧德新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宿命》等十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现代文化的两副面孔 第一节 辩证“新”与“旧” 第二节 继承和批判的二重奏 第三节 文化之根——道德抑或制度 第四节 两种思路,一种手段 第五节 何为保守第二章 构建现代文化的视阈和基点 第一节 中西融合的时空视阈 第二节 博大的思想资源 第三节 一多并存:吴宓的哲学支点第三章 文化理想的两翼:文学与教育 第一节 宏大的文学视野 第二节 世界文学史上的《红楼梦》 第三节 坚守在古典诗歌的王国里 第四节 博雅和通识的教育观第四章 以人生作注脚 第一节 在立功与立言之间的徘徊 第二节 旧道德与新典范结语附录 什么是人文主义?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现代文化的两副面孔在中国20世纪的思想文化史上,几乎没有吴宓的位置。在思想上,他没有胡适、鲁迅等人的先锋;在学问上,他没有取得陈寅恪、钱钟书的成就,除了几百万字的日记,他留下的著述文字寥寥可数,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这贡献就是,他发出了一种不同的声音——尽管这声音微弱,湮没在了当时一片激进的革命呼声里。今天,当没有历史负载的新一代对历史进行回眸的时候,吴宓的身影在历史的迷雾中逐渐清晰起来,并获得了后人虔诚的敬意和充分的肯定。吴宓之所以被遮蔽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是因为他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登上历史舞台的,也因此他被当时的激进派冠以“保守”,以示与“自由”、“革命”等充满时代新鲜气息的字眼相区别。
后记
遇见吴宓,才让我明白,作学术不容易,做人更难。在这三年里,我透过他所留下的文字,尽我最大努力地去了解和理解在文字背后那个真实的吴宓,但注定了这是一种“一知半解”似的了解,不仅仅是因为他留下的文字遮蔽了另外的可能,而且也因为即便是这有限的文字也还没能够完全见天日,因此,缺憾也就不可避免,一如吴宓充满缺憾的人生。好在完美只是一种奢望,缺憾反而留下了弥补的空间和期待。以我的浅薄,从文化角度来解读一代学人的情怀,吃力程度可想而知,更何况,那个历史背景尽管仍是轰轰烈烈,于我却只是点滴和皮毛的了解而已,这就更增加了我驾驭的难度。
编辑推荐
《坚守与开拓:吴宓的文化理想与实践》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