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阜平卷郄佳学 编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内容概要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留住祖先的文化记忆,繁荣民族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体现了国家对民间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众多编纂人员的努力下,保定市25个县(市)、区紧跟中央部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纂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普查、搜集、加工整理,充实提高,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保定市各县卷本的编辑出版任务。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保定”、“文化保定”的热潮中。此书的编辑出版,对繁荣发展保定市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加速保定市“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建设,必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书籍目录

  那山 那水 那人
传 说

  风物传说

  “漏”

  安王和安王庙的传说

  定州老王家的来历

  东北人参砂台老家

  儿大母小

  阜平大叶烟

  阜平金矿的传说

  观音显圣白衣寺

  惊高山 白衣一显圣

  状抚台 观音二显圣

  斗日寇 白衣三显圣

  虎为媒

  建都北京的来历

  马刨泉

  毛掸子会传奇

  人参搬家

  神奇的温塘寺

  双人石

  水帘洞的传说

  ……
故事
笑话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仙女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天天跑上丽山最高处那块石板上眺望。站在那青石板上可以看到方圆百里之外有一火球,好像是丈夫踏着墨蓝的云雾向她奔来。她不回去了,站在青石上,不分昼夜,不管暴风骤雨,只凝立在青石上期盼丈夫的出现。禾光棍和仙女哪知道就在他们俩结婚那天晚上,那个被金牛抵下山崖的货郎没有死,他掉下山崖架在一个树权上,被采药的老翁救了,伤好后他仍没有放弃发不义之财的妄心,他想去找金牛和仙女。离开老翁边走边打问,终于打听到金牛和仙女的下落。货郎求得隧雨寺法师的一块红黑布,黑夜摸到禾光棍住处,人们都在新房嬉闹时,货郎悄悄将红黑布罩住牛头,把金牛牵走了。货郎牵着金牛来到一处他事先看好的风水宝地,准备在这盖房修屋娶老婆,享受荣华富贵。他迫不及待地去揭金牛头上的一红黑布,当布刚被掀起时,金牛“哞”的一声,一羝角抵死货郎,顺原路跑走了。金牛跑到一个草滩,见几个老鹰正在一处草丛上空盘旋,它几步蹦过去,伏在草丛边用角挑去乱草,它见到一个手臂伸出泥浆,它很熟悉这只手臂,那是给它添草料的那只手,是主人的手呀!它不顾被陷下去的危险,用力把主人挑了出来,驮在背上来回跑。禾光棍在金牛背上被颠得把肚里的泥浆全倒了出来,渐渐苏醒了,他与金牛回到家,没等金牛停住,从牛背上滚下来,爬着推开门,没有人;他又趔趔趄趄地爬上丽山,一眼看到了那青石上站立着的新娘。新娘的两只手弯着,对着嘴仿佛在喊着什么!他惊喜万分,踉踉跄跄爬上石板抱住新娘,然而仙女已变成青石。他泪哭干,神耗尽,但仍紧紧抱着新娘,从此再没有分开,就这样变成了双人石。金牛追上来,卧在夫妻俩跟前变成卧牛石。

  后记

  阜平这个“太行山深处的香格里拉”,群山滴翠,碧水泛波,清新如画,静雅如诗。“中国大枣第一乡”,万亩枣林,千里飘香,孕育革命,福荫农家。 明长城、龙泉关,雄姿依旧;古营盘、大教厂,战迹依在,素为“畿西屏障”。名寺宝刹幽深清净,古风依然;佛教道教深厚悠远,教义依存,堪称“佛道古源”。 “抗日模范、建国基石”,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抒写战争传奇,铸就革命辉煌。“华北延安、新中国雏形”,红色的圣地,革命的前沿;群英聚首城南庄,运筹帷幄晋察冀。 认识阜平,了解阜平,就应该从这些享誉中外的名声开始。而要真正认识阜平的自然景象,了解阜平的文化源起,想必就要从这些流传古今的故事开始了。 散落的文明碎片,丰富的人文遗迹,独特的自然风物,古朴的乡土民风,加之伟大领袖曾驻,无数文人过往,你看这阜平,就成了一个不生故事都不行的地方。 这些故事与传说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在山野田间、村口炕头广为流传。或是传播伦理,或是认知世界;或是鬼怪仙狐,或是义士神仙;或教化思想,或借为笑资;或遗落民间,或散藏典籍。有的歌颂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无尽智慧,有的歌颂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人间真情;有的歌颂正义战胜邪恶,有的歌颂战争赢得和平;有的鞭挞统治阶级的骄奢与贪婪,有的鞭挞市井乡野的卑俗与丑陋。勤劳朴实的阜平人民就是用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编织着世代不变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延续着对自然、生活的探知和追求。 这些故事与传说虽偶有迷信色彩的沾染,封建思想的遗存;虽远离现代文明,淡出现实生活,但从这些故事里仍可寻得生产生活的痕迹,识得古人伟人的身影,觅得山名地名的沿袭,让那些面无表情、缄默不语的文化符号,具象、活化了起来,因此备感生动。备感亲切。千百年沧桑变迁,千百年时代更迭,赋予了故事、传说太多的神奇厚重;深深的阜平烙印,浓郁的阜平风情,更赋予了这些故事、传说永不消逝的生命活力。 阳春三月,万物荣发。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阜平卷》终于编辑成书。集在书中的一百六十多个故事,题材广泛,情节奇巧,语言生动流畅,主旨鲜明。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神化了山川风物,奇化了文人义士,富有地方特色,饱含民间风情,读来饶有趣味。 在编选整理过程中,我们广泛搜集、几经筛选、反复斟酌,力求辑录全一些、作品精一些,力求保持地方特色、保持方言土语,力求“忠于原述”、“原汁原味”、“生动鲜活”,因此,全书散发着浓浓的阜平乡土气息,称得上是阜平人文地理、历史演绎、时代生活的全景记录和真实呈现。 此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阜平县委书记王月衡、阜平县人民政府县长徐志清、县人大主任王林义和县政协主席耿文金等多位领导的鼎力支持,得到了省、市文联、民协的热心帮助。特别是耿保仓和张业文两位老同志,认真地对作品进行了编校;耿吉友等同志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编辑,而且绝大多数作品是他记录整理的。数不清的普通群众参与了故事的挖掘、讲述。在搜集整理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还从《阜平县志》(1998年版)和赵金棠主编的《阜平民间文学集成卷》等一些读物中,精选了多篇作品。在此,谨向上述领导、单位、编辑、作者及讲述者整理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阜平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两千四百七十八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了丰富久远的历史记忆,一时难全,一书难集。现在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本读物仍然是不能令人十分满意的,还有许多缺憾,真诚地期待读者及专家们的批评和建议。 编者 2010年4月

  媒体关注与评论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冯骥才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阜平卷》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