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快乐的人生罗素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内容概要

  《中外名家经典随笔:什么是快乐的人生》主要侧重选取罗素思考人生、幸福、家庭、社会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随笔和散文,围绕罗素所说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一主题,展现作者对人生的智性思考和宽宏认识。《中外名家经典随笔:什么是快乐的人生》文笔平易、朴实、生活化,思考深刻、透彻,与读者当下的生活联系紧密。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罗素 译者:张晶

  书籍目录

  罗素——一位追寻青鸟的智者第一辑 什么是快乐的人生快乐的生活美好的人生你可以获得快乐快乐的世界第二辑 我们为什么不快乐你为什么不快乐拜伦式的情绪生存竞争的压力厌烦与兴奋过度疲劳妒忌犯罪感虐待倾向金钱的崇拜无穷的欲望第三辑 怎样拥有快乐人生渴望的热情取舍的智慧和谐的人格友好的环境道德的约束完美的情爱美满的婚姻(上)美满的婚姻(下)幸福的家庭充实的工作休闲的娱乐科学的力量自由的社会

  章节摘录

  快乐的生活 很多人以为,如果没有一种多少带有宗教成分的信仰,那么幸福是不可能的。也有许多人以为,他们不幸福,是因为他们的忧伤有着错综复杂和高度理智的根源。我可不相信这些是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真正根源,我想它们仅仅是现象而已。一个不快乐的人通常会采用不快乐的信仰,而一个快乐的人会采用快乐的信仰,两者都将其幸福或不幸福归之于各自的信仰,而真正的因果关系却截然相反。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某些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些东西也很简单:衣食住行、健康、爱情、成功的工作和来自同伴的尊敬。对某些人来说,为人父母也是很必需的。在不付出某些努力就获得了它们,而他依旧感到不幸福时,那他必有某种心理上的失调,如果这种失调非常严重,他就应该去精神病医生那儿治疗,但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他把事情安排恰当·那么病人自己也可以医好这种失调。 只要外界环境不是绝对地多灾多难,一个人应该能够获得幸福,只要他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不是向内发展。因此在教育和我们适应世界方面,我们都应极力避免自私自利的情欲,尽量获得那些能阻遏我们的思想永远专注我们自身的情爱和兴趣。 大多数人在监狱里是不会感到幸福的,这是他们的天性,而将我们锁闭在自身内的情欲则构成了一所最糟糕的监狱。在这类情欲中,最常见的有:恐惧、妒忌、犯罪感、自怜和自我欣赏。在这些情感中,我们的欲望都集中在我们自己身上,对外界没有真正的兴趣,仅仅担心它在某方面会伤害我们或不能满足我们。 人们极不愿意承认事实,急切地想躲进暖和的谎言长袍里,主要原因不外是恐惧。然而荆棘撕破了长袍,寒冷的风从裂缝长驱直入,这时已习惯于温暖舒适的人,比一个饱经风霜、结实硬朗的人,要遭受更多的苦楚。况且,那些自欺者往往心里也知道他们在骗自己,他们整天畏怯疑惧,生怕某件不利的事情迫使他们沮丧地面对现实。 自私自利的情欲的最大缺陷之一,在于很少使生活丰富多彩。一个只爱自己的人,当然不能因其情爱的乱杂而受到指责,但到最后他必然会感到烦闷不堪,因为他热爱的对象永远没有变化。一个因犯罪感而痛苦的人,是受着一种特殊的自恋之苦。在这茫茫宇宙中,他感到最重要的莫过于自己的品性高洁。传统宗教的最严重的谬误,在于鼓励了这一特殊的自我专注。 一个幸福的人,以客观的态度安身立命,他具有坦荡宽宏的情爱和丰富广泛的兴趣,凭借着这些情爱和兴趣,又凭借着它们使他成为许多别人的兴趣和情爱的对象,他获得了幸福。能成为情爱的领受者,这自然是幸福的,然而索要情爱的人并非就是得到情爱的人。广义地说,得到情爱的人是给予情爱的人。不过,倘若像为了利息而放债那样,一个人在层层盘算之后才给予他人情爱,这是无用的,因为有算计的情爱不是真诚的,领受者也不会感到它是真诚的。 那么一个被囚禁于自身内的不幸福者又能做些什么呢?只要他总惦记自己不幸福的原因,他就依然是自私自利的,且无法跳出这一恶性的圈子,如果他要跳出来,他就得借助真实的兴趣,而不是指望那些被当做药物一般接受的做作的兴趣。 虽然这么做的确有困难,但他毕竟还能做不少,如果他能正确地断定其问题之所在,那么他首先可以使自己的意识明白,他没有理由感到罪孽深重,然后依照我们讨论的方法,把合理的信念植于无意识之中,同时做些多少是中立的活动。如果他成功地清除了犯罪感,那么真正客观的兴趣大概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要是他的问题源于自怜,那么他首先可以让自己明白,在他周围并没有什么天大的不幸,然后再用上述的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要是他的问题源于恐惧,那么让他做一些有助于培养勇气的练习。 自古以来,沙场上的英勇大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且男孩和男青年的训练,大部分是用于培养那种视打仗如儿戏的性格。然而道德的勇气和智慧的胆略却不曾引起同样的重视,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培养方法。 每天你至少承认一个令你痛苦的真理。你得学会去如此感受:即便你在品德上、才智上远不如你的朋友们,人生依旧值得体验。这种练习,几年后最终能使你面对事实而不畏葸退缩,并因此将你从大范围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在极大的程度上,幸福的生活犹如善良的生活。职业道德家们太偏重自我克制,因此他们把重点放在了错误的地方。有意识的自我克制,使一个人变得专注于自己,并清楚地知道他所做的牺牲,结果在当前的目的上,它往往失败,在最后的目标上,它几乎总是落空。人们所需要的不是自我克制,而是那种向外的兴趣,后者能产生自发的、不经雕刻的行为,而相同的行为,在一个过分专注于追求自身德性的人那儿,惟有依靠有意识的自我克制才能做到。 行为的效果可有天渊之别,这取决于行为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如果你看见一个孩子即将淹死,你凭着援救的直接冲动去救他,那么待你从水中冒出来时,你的道德并没有受到半点损害。在同样情况下,如果你对自己说:“去援救一个无助的人是品德的一部分,而我想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所以我必须救这个孩子。”那么事后的你比起先前的你来,将变得更为败坏。在这个极端的例子里能够适用的东西,同样适用于许多其他较不明显的事情。 在我和传统的道德家们所提倡的人生态度之间,存在着另一种更微妙的差别。例如,传统的道德家会说爱情应该是无私的。在某种意义上,他是对的,也就是说,爱的自私不超过某种程度,但它无疑应具有这种程度的自私,即一个人能从成功的爱情中得到幸福。倘若一名男子向一名女子求婚,理由是他衷心地希望她幸福,同时认为她能给予他自我克制的理想机会。那么照我看来,那女子能否完全满意是很成问题的。 我们应该期望我们所爱的人幸福,但不应该将它作为我们自身幸福的一种替换。事实上,一旦我们对他人或身外之物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时,那么自我克制学说所包含的自我和他人的全部对立便即刻化为乌有。由于具备了这种兴趣,一个人将感到自己生命之流的一部分,不再是像撞球那样,是一个坚硬独立的实体,这种撞球,除了撞击外,不可能与别的撞球发生任何关系。 所有的不幸福都基于某种分裂或不协调: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缺少协作和配合,因而造成了自我的分裂。自我和社会的连结要靠客观兴趣和情爱的力量,由于没有这种力量,又造成了自我和社会的不和谐。一个幸福的人决不会遭受这两种分离的痛苦,他的人格既不会分裂来对抗自己,也不会分裂来抵御世界。 这样的人将会觉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尽情地享受着世界所给予的五光十色的舒畅快乐,不会因为想到死亡而心神不宁、痛苦万分,因为,他感到自己不会真的与后来者分离。惟有在这种与生命之流如此深刻的、本能的结合中,人们才能找到无与伦比的欢乐。 P3-6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每天你至少承认一个令你痛苦的真理。”“一个人的兴趣越广,他拥有的快乐机会就越多,而受命运摆布的可能性也就越小。”“除极个别情况外,幸福一般不会像成熟的果子那样,仅仅靠着机遇便会掉进你的嘴里。”“爱和知识都是需要的,但爱在某种意义上更为必要,因为它能引导明智之士去寻求知识,以明了如何为他们所爱的人谋幸福。” ——罗素

  编辑推荐

  《什么是快乐的人生》是罗素人生哲学和生活思考的通俗汇编。全书主要侧重选取罗素思考人生、幸福、家庭、社会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随笔和散文,围绕罗素所说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这一主题,展现作者对人生的智性思考和宽宏认识。本书文笔平易、朴实、生活化,思考深刻、透彻,与读者当下的生活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