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服饰文化冯盈之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本书以考古文物和遗存为中心,划分几个特征性比较强的时代,梳理宁波各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注重宁波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注重宁波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考察,注重古越文化的影响,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研究宁波服饰特色文化,包括宁波服饰礼俗、各地服饰风貌以及服饰与宁波地方戏曲、舞蹈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简介
冯盈之(1964.5-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红帮文化研究所任职,从事语言文学与服饰文化研究、教学。威果有《服饰成语导读》、《汉字与服饰文化》,《词牌与服饰探究》等著作、论文。
书籍目录
上篇 宁波传统服饰文化 第一章 宁波服饰礼俗 第一节 诞生服饰礼俗 第二节 婚嫁服饰礼俗 第三节 丧葬服饰礼俗 第四节 节庆服饰礼俗 第二章 宁波地域服饰文化(上) 第一节 山区服饰——以余姚为代表的考察 第二节 沿海服饰——以象山为代表的考察 第三节 平原水乡服饰——以慈城为代表的考察 第四节 特殊人群——堕民服饰 第三章 宁波地域服饰文化(中) 第一节 宁波方言俗语与服饰 第二节 宁波地方戏曲与服饰 第三节 宁波民间舞蹈与服饰 第四章 宁波地域服饰文化(下) 第一节 宁波刺绣 第二节 宁波草编 第三节 宁波馆藏服饰文化下篇 宁波历代服饰文化 第五章 古代宁波服饰文化(上) 第一节 服装起源的几个观点 第二节 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存发现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宁波地区服饰文化的萌芽——以河姆渡文化为中心的考察 第六章 古代宁波服饰文化(下) 第一节 夏商周至秦汉时期服饰文化 第二节 六朝至隋唐服饰文化 第三节 两宋时期服饰文化 第四节 元明清(1840年前)时期服饰文化 第七章 近现代宁波服饰文化(上) 第一节 清代末年(1840—1911)服饰文化 第二节 民国初年(1912—1919)服饰文化 第八章 近现代宁波服饰文化(下) 第一节 1919—1929年服饰文化 第二节 1929—1939年服饰文化 第三节 1939—1949年服饰文化 第九章 当代宁波服饰文化(上) 第一节 1949—1959年服饰文化 第二节 1959—1969年服饰文化 第三节 1969—1979年服饰文化 第十章 当代宁波服饰文化(下) 第一节 开放、回归、叛逆——1979—1989年服饰文化 第二节 新潮、跟风、名牌——1989—1999年服饰文化 第三节 自由、自在、自我——1999—2009年服饰文化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宋时,鄞县西乡普遍种植席草,手工编织草席、草帽遂兴。鄞县黄古林、栎社、石碘、高桥一带编织草席为农家副业,多数人家善于编席、织草帽,黄古林白麻筋草席素负盛名。嘉庆三年(1798年)鄞县织席者10万人,有席行20余家,资金200万元。1915年,始产纱筋席。1919年,甬人史翔熊首创用咸草机织软席。余姚华明花席厂,购置改良木制平机160台,以席草、龙须草编织粗细花席,半数运销外埠。次年,法商在江北岸开设永兴洋行,见农妇编织草帽手艺精巧,工价低廉,遂输入菲律宾金丝草,选派女工两名去菲律宾学习编织,后设工场教授编织二根芯欧美式金丝草帽,发草给鄞县西、南乡农妇加工,成品销国外市场,继推广至余姚、慈溪、宁海等地发草加工。1923年,余姚人张善和开设同春行于长河镇(今属慈溪),编织一根芯金丝草帽。1926年,王逸臣与上海华安保险公司合作开办坤和出口行,经营金丝草帽加工出口。次年,有草帽厂40余家,资本21万元,编织各种金丝草帽的农家5万户、65400人,年原料用量计席草价值15万元、龙须草3000元、三角草4200元、玻璃草65.6万元、金丝草67.5万元、麻草5.94万元。这一年,收购出口草帽490余万顶,其中玻璃草帽30万顶、金丝草帽40万顶、麻草帽30万顶。1929年,运销草席239.7万条,出口金丝草帽310万顶,销往美国、日本、南洋。后受时局影响,销路锐减,翔熊、华丰、仁安等席厂停业。1930年,运销草席210.8万条。次年,收购出口草帽150万顶,其中玻璃草帽12万顶、金丝草帽30万项、麻草帽20万顶。1932年,机织席厂6家,从业370人,资金1.6万元,产床席、枕席、垫席、软席等,出口172.8万条;草帽厂10家,编织草帽的农家4万户,产120万顶。
后记
从课题立项,到完成初稿,差不多10个月的时间,感觉有点仓促,但说起来也不算短了;因为“十月怀胎”,正好可以孕育一个生命。这个家伙可能并不好看,但正所谓“癞头儿子自中意”,感觉还是有点得意。当然,因为是草草上马,边查找资料,边学习,边写作,所以总体上感觉还有许多缺憾,觉得可以归纳为“三多”、“三少”:三多:要考察的实物还有很多,须要看的书还有很多,要走访的人还有很多。三少:研读少,讨论少,思考少。不管怎样,能做这样一件事,还是非常高兴的。当然,其中会有许多不当和疏漏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最后,肯定是真诚的感谢:一是市社科院的信任,给了我这样一个研究任务,当然,还有所在院校的支持。二是学院科研处的鼓励、支持和关心,当我申报这个课题感觉有点勉强的时候,时任科研处处长杨威这样说:我们不申报这个课题是说不过去的。三是宁波服装博物馆与陈万丰馆长的慷慨,他们花了几年心血的资料“兜底”倒给我,给我的研读带来了许多方便。书中许多图片来自服装博物馆。
编辑推荐
《宁波服饰文化》:宁波文化研究工程·特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