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司汤达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内容概要

  《红与黑》是司汤达在一桩真实的刑事案件基础上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主人公于连出身平民,因精通拉丁语而被聘为家庭教师,从此走上奋斗之路。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但却无法通过从军一展抱负,于是隐藏雄心,穿上黑袍成为教士,渴望通过教会之路爬上高位。自尊与自卑、真诚与虚伪、雄心与野心、正直与伪善、妥协与反抗等矛盾特征一直在于连身上对立存在。他的爱情也掺杂了野心和计谋,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爆发出真实动人的火花……

  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1842),本名亨利·贝尔,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自幼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生对大革命充满热情,曾追随拿破仑转战欧洲大陆。自1817年起,司汤达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准确细腻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其小说代表作有《阿尔芒斯》《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书籍目录

  出版者告读者上卷第一章 小城第二章 市长第三章 穷人的财产第四章 父与子第五章 谈判第六章 烦恼第七章 亲和力第八章 小事件第九章 乡村的一个晚间第十章 雄心勃勃,阮囊羞涩第十一章 一个晚上第十二章 出门第十三章 网眼长袜第十四章 英国剪刀第十五章 鸡鸣第十六章 第二天第十七章 第一副市长第十八章 国王巡幸维里耶尔第十九章 思考使人不幸第二十章 匿名信第二十一章 和主人的对话第二十二章 一八三〇年的时尚第二十三章 一位官员的悲伤第二十四章 省会第二十五章 神学院第二十六章 人世间,或富人所缺少的第二十七章 人生的初次经验第二十八章 圣体游行第二十九章 第一次提升第三十章 野心家下卷第一章 乡村的快乐第二章 步入上流社会第三章 最初的几步第四章 德?拉莫尔府第五章 敏感和一位虔诚的贵妇第六章 说话的腔调第七章 痛风病发作第八章 什么勋章能使人与众不同第九章 舞会第十章 玛格丽特王后第十一章 一个年轻姑娘的帝国第十二章 他会是个丹东吗第十三章 阴谋第十四章 年轻姑娘的心事第十五章 这是一个阴谋吗第十六章 凌晨一点钟第十七章 一把古剑第十八章 残酷时刻第十九章 滑稽歌剧第二十章 日本花瓶第二十一章 秘密照会第二十二章 讨论第二十三章 教士,树林,自由第二十四章 斯特拉斯堡第二十五章 道德的职责第二十六章 道德的爱情第二十七章 教会里最好的职位第二十八章 曼侬·莱斯戈第二十九章 烦闷第三十章 喜歌剧院的包厢第三十一章 让她害怕第三十二章 老虎第三十三章 偏爱的地狱第三十四章 有才智的人第三十五章 风暴第三十六章 悲惨的细节第三十七章 主塔楼第三十八章 一个有权势的人第三十九章 阴谋第四十章 平静第四十一章 审判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

  章节摘录

  维里耶尔可以算是弗朗什一孔泰省最美丽小城中的一座。它的白色房屋上面覆着用红瓦铺成的尖形屋顶,在一块高地的斜坡上伸延;在斜坡每一细小的蜿蜒曲折处,耸立着枝叶繁茂的橡树。杜河在距它几百步之遥的堡寨下面奔流而过;这些昔日由西班牙人建造的堡寨,现在只剩下些断壁残垣了。  维里耶尔的北面被一座高山掩蔽着,那是汝拉山脉的一个分支。每年十月,天气刚转冷,维拉山嶙峋的顶峰便披上了银装。山间奔腾而下的一道激流穿过小城,注入杜河,一大批锯木厂便应运而生。锯木虽是一种异常简单的工业,却给城里大多数居民带来一种欢快的生活趣味;这些人与其说是市民,不如说是农民更合适。  不过,让这座小城富裕起来的并非这些锯木厂,而是被称做“牟罗兹印花布”的生产。自拿破仑倒台以后,这种生产带来的财富几乎使全城所有房屋的面貌为之一新。  人们刚走进这座小城,就会被一种巨大的噪声震得头脑发木,那是由一架喧嚣的、看上去可怕的机器发出的响声。二十个沉重的铁锤被由激流驱动下的一个轮子高高托起,落下时发出的洪大响声使街道都震动起来。  每个铁锤每天不知要生产出多少千枚铁钉。随着大铁锤的起落,鲜嫩而漂亮的年轻姑娘们把铁片放在锤下,铁片转眼间就变成了钉子。这工作看上去很粗笨,但是对于头一回来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这一山区的游客来说,却是最令他们震惊的景象之一。他若在进城时,打听这家令走在大街上的人耳鸣的大制钉厂是谁的,人们就会用慢吞吞的口气回答他说:“噢!是市长大人的。” 城里的这条大街起自杜河河岸,一直延伸到山坡坡顶。游客只要在这条街上稍停片刻,他百分之九十九都会看到—个神色匆忙、不可一世的大人物。  只要看见他,所有人都赶忙脱帽向他致意。他头发花白,身着灰装,荣获过多种勋章;天庭开阔,鼻子像鹰钩,面孔总体上不乏某种端正,甚至乍一看去,那上面既印有乡村镇长的尊贵,又流露出在四五十岁人当中还可以见到的某种和悦。但不需多久,来自巴黎的游客就会对他产生反感:他在显得自鸣得意、趾高气扬的同时,又让人隐约感到他思想狭隘,缺乏创新精神。游客最终会感觉到这个人的能耐仅仅在于:收人家的欠债极为准时,还自己的欠债则越迟越好。  这人就是维里耶尔的市长德·雷纳尔先生。他迈着严肃的步伐穿过街道,走进市府,在游客眼前消失了。  不过,假如这位游客继续漫步,再往高处走一百步,就会看见一座外表相当漂亮的住宅;透过毗邻房子的一道铁栅栏,还可以望见一个华美的花园。再往远看,便是由勃艮第的山丘构成的一道天际线,它美妙无比,它的存在像是专门为了让人一饱眼福。这一美景会使游客忘记已开始令他窒息的、散发着蝇头小利铜臭味的周边氛围。  人们告诉他,这幢房子是德·雷纳尔先生的。华美的石质住宅刚刚落成,市长为之所用的款项来自他那座大型制钉厂赢得的利润。据说他祖上是西班牙人,又有人说他的先辈早在路易十四征服这块土地前就已经在此安家立业了。  一八一五年以来,他羞于做一个工业家,因为从这一年起他当上了维里耶尔的市长。那个迷人的花园一层一层地渐次向下铺展,直伸展到杜河河岸;错落有致的围墙支撑着花园的各个部位,它们同样是对德·雷纳尔先生经营铁制品有方的报偿。  在法国,您不要期望能像在德国的莱比锡、法兰克福、纽伦堡等工业城四周那样,可以看到这类景色宜人的花园。在弗朗什一孔泰省,谁家筑的墙越多,用一块块石料将花园住宅的围墙砌得越高,谁就越有权享受左邻右舍的敬重。  德·雷纳尔先生这座墙垣众多的花园之所以现在还备受青睐,是因为他用昂贵的价格买下了园子里的一些小块土地。譬如那家锯木厂,它坐落在杜河的优越位置,在您进入维里耶尔时曾给您留下深刻印象,您也曾看到房顶上方的木牌上硕大无朋的“索雷尔”几个字;在六年前还是锯木厂地盘的土地上,如今正在为德·雷纳尔先生花园的第四层平台砌墙呢。  尽管市长先生非常傲慢,当初他却不得不在强硬而固执的老农索雷尔面前费尽周折,并数给他一些漂亮的金路易,才说服他将工厂迁往别处。  至于那条给锯木厂提供动力的公共河流,德·雷纳尔先生则利用他在巴黎的声望获准将其改道。这一恩惠是在一八二*年选举以后才降临到他头上的。  他在低处距离杜河岸边五百步的地方,用四阿尔邦地换了索雷尔的一阿尔邦地。尽管新地址对枞木板买卖有利得多,索雷尔大伯(自从他富起来之后。人们都这样称呼他)还是利用其邻居的急躁和地产癖暗中诈取到一笔六千法郎的进项。  的确,这桩交易受到当地有头脑的人的批评。四年前的一个星期天,身穿市长制服的德·雷纳尔先生从教堂出来,在回家的路上远远看见被三个儿子围着的老索雷尔微笑地望着他。这笑容使市长先生的心灵不幸地醒悟过来。自那天起他总在想,他原本可以用较低的代价做成那桩交易的。  ……

  编辑推荐

  同名英文原版书火热销售中:The Red and the 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