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深处邂逅杨菁作者简介、书籍目录、内容摘要、编辑推荐

内容概要

  杨菁是一位有才华的女作家。我读过她的小说《在埃及说分手》,很赞赏她运用艺术语言勾画形象的能力。故而在我的印象中,杨菁的擅长是形象思维。前不久,她交给我十几篇准备付梓的文艺论评,希望我为她的文集写一篇“序言”。我欣然允诺了。读完她的文章,获益良多,知道她不仅擅长形象思维,对属于逻辑思维的论评,挥洒起来也是毫不逊色的。因此,愿意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作者简介

  杨菁(杨肇菁)出生于鄂西北郧阳府,毕业于武汉大学,执教于中国戏曲学院。长期从事专业写作和艺术鉴赏的教学工作;游访过美国、法国、埃及、日本、新西兰等二十多个国家,进行讲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欲望水城》、《在埃及说分手》;戏曲及电视剧本《苍天在上》、《三峡传奇》、《金陵梦》等;中短篇小说《滴泪泉》、《沉钟》、《爱的蒙太奇》等数十篇;《县委书记和远嫁的藏女》曾获《中国作家》报告文学奖;在《文艺报》、《戏曲研究》、《戏曲艺术》、《中国戏剧》、《文艺与争鸣》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

  书籍目录

  序言舞蹈——戏曲美感的熏要元素在舞台深处邂逅戏曲舞台的守望者不信春风唤不回 ——从《宰相刘罗锅》的创新看戏曲改革之路在戏曲舞台上解读雨果极声色之美 出百代之新 ——从新编历史剧《大唐贵妃》看戏曲振兴历史交叉点上的悲剧戏如人,人如戏魏明伦之戏剧观访谈简论写作技巧写作的最高境界 ——教学案例之一一次“跨文化”的提问 ——教学案例之二文学的“挑战”“艺术环境论”简叙戏曲剧本写作与文化产业国戏春秋 ——中国戏曲学院掠影后记

  章节摘录

  在舞台深处邂逅从来都是“看”戏,包括“看”剧本,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在“读”戏,而且是“读”得津津有味。或许是自己也从事文字工作吧,看到好文章会不自觉地陶醉于其中,更对字里行间的感觉感受感兴趣。有那么几个瞬间,竟觉得读书中的戏曲,比看舞台上的演出更具魅力。这是读傅谨先生的《老戏的前世今生》最初的感觉。细细品味下来,你会以为,戏曲的魅力似乎不在戏曲本身——因为戏曲无法品评自身的魅力——戏曲的魅力也不仅仅在观看的过程中——戏曲的魅力需要戏曲与观众之间的联系——而这本书,就起到了这种“联系”的重要作用,它在现代观众和古老的中国戏曲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般的桥梁。在书中,对这些剧目的解读,并非全然另类,更不是颠覆性的,但却是独特深刻入木三分的。那些老戏神奇有趣,风姿绰约,意味隽永,一幕幕重现在我们面前,给了我们一种重新发现的惊喜和诗意的体验。

  后记

  在中国戏曲学院工作这么多年,一直在教学第一线,有朋友对我不再从事专业文学写作并远离文坛,称其为“隐于校园”。这期间,不知道批阅了学生们多少篇文章,不知道听他们讲了多少个故事。从一堂堂课上,从字里行间,与他们有过一次次深入的沟通;同时,也丰富升华着自己,琢磨出不少独创的教学方法,总结出更多的写作经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艺术潜能和对创作的激情,写出更好的作品。教学之余,读书写作,浪迹天涯,还看了不少戏。当我坐在剧场看戏时,我最喜欢“看”的是唱词,尤其是昆曲的唱段,单单那曲牌的名字,一个【懒画眉】,一句“原来春心无处不飞悬……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处牵”,都令人心醉神迷。2007年在苏州看青春版《牡丹亭》,又一次被汤显祖笔下的唱词折服。

  编辑推荐

  《在舞台深处邂逅:戏剧散论》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