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巨著——《月落荒寺》、最新小说、作者简介、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格非,清华大学教授,学者型作家。其作品坚韧、优雅而睿智,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内在精神的衍变。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等多种文学奖项。出版有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及《望春风》《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等,中短篇小说集《褐色鸟群》《雨季的感觉》《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另有论著和散文随笔集若干。
内容提要:
他梦见楚云在喊他。她围着湖蓝色的丝巾,脸凑向南墙的花窗,打着哑语喊他,像是急切地要跟他说一件什么事。
很快,她勉强笑了一下,人影一晃,就消失不见了。
后来,宜生一次次回忆起这个令人困扰的画面……每当他想弄清楚这个四月的午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眼前首先或*后出现的,始终是她在窗口的凄然一笑。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更改的行程和死亡。
精 彩 页:
1
四月初的一天下午,天气晴暖。林宜生和楚云从楼上下来,穿过褐石小区西门,准备去马路对面的小院喝茶。中关村北大街上的十字路口,刚刚发生了一场车祸。道路两侧停着几辆警车。医生和护士将一名年轻的女伤者固定在担架上,往救护车上搬;而趴在斑马线上的那位中年男子,因头颅碎裂而被晾在一边,暂时无人置问。宜生注意到,死者穿了双红袜子。看来,传说中辟邪消灾的红色,并未吓退本命年的死神。
既然警察在路口设置了警戒线,他们只能绕开车祸现场,从更远一点的人行天桥过马路。
这家名为“曼珠沙华”的茶社,坐落在桐花初开的树林里,幽静而略显荒僻。据说,这个小院原是皇家园林的一部分,离已成废墟的西洋楼不远。朝南的花窗正对着屋外的一畦菜园,园外是一处宽阔的池塘。池塘东侧的一家打字社早已人去楼空。门前的树荫里,柳莺婉转的啼鸣,一会近,一会远,夹杂着灰喜鹊喳喳的叫声。林宜生还记得,两年前,他曾受邀在茶社隔壁的“单向街”书店讲过一次课。自从书店搬到了朝阳区的“蓝色港湾”之后,茶社的生意就一蹶不振。
每年清明前后,小院中那两株名贵的西府海棠到了花盛期,茶社的丁老板都不会忘记给宜生打电话。喝茶兼赏花,赏花顺便喝茶,反正都是一个意思。丁老板说话,有点爱咬文嚼字。他说,海棠花乃易逝之物,如果听任它在人迹罕至的小院里自行枯败,无异于暴殄天物。宜生笑道:“既然你这么喜欢海棠,为何不把店名改为‘海棠居’?‘曼珠沙华’这个名字,不好记,听上去也有些拗口。”丁老板想了想说,茶社的名号,是北大哲学系的一位女博士给起的。曼珠沙华,乃是《法华经》中的四大祥瑞之一,也被称作彼岸花。在小津安二郎的同名电影中,彼岸花意为“纯洁而忧伤的回忆”,很美。
楚云对门廊下那两株海棠没什么兴趣,她说,看海棠,还是得去潭柘寺。至于丁老板所津津乐道的“曼珠沙华”,在楚云眼中,也不过是寻常之物:“说白了它就是石蒜。按照迷信的说法,这种花是很不吉利的。”
一走进这个小院,楚云就望着院内墙角一棵百年垂柳呆呆地出神,目光随之变得有些清虚起来。这棵垂柳由锈迹斑斑的铁架支撑着,正在恹恹死去。长满树瘤和藓衣的枝干上绑着四五个白色的树液袋,通过细细的塑料软管和针头,向树身输送营养。看上去,这棵老树就像一个浑身插满了管子、处于弥留之际的病人,正将体内残存的最后一丝活气逼出来,抽出柔嫩的新枝,随风飘摇,在小院的一角洒下一片可疑的荫翳。
“濒死的枯树也能打点滴,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楚云笑道,“只是不知道它心里是怎么想的。是这么强撑着活下去,还是情愿早一点死掉。”
仿佛是为了回答楚云的提问,一阵风过,稀疏的柳枝从屋顶的瓦楞上簌簌拂过,犹如一声寡淡的叹息。
有那么一小会,不知从哪飘来一朵浮云,将阳光遮住了,就像是有人故意把光线调暗似的。坐在静谧的院落里,宜生能感到春寒的一丝凉意。一个穿着臃肿皮裤的老头,正划着小船,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钩竿,在池塘里打捞杂物。新长出来的菖蒲,在池塘的四周镶出了一圈油汪汪的深绿。
墙外马路上的车祸似乎已经处理完毕。疾驰而过的汽车的嗖嗖声,远远传来,像流水一样喧腾不息。
2
女服务员端着一碟曲奇饼干、一碟葵花子,朝他们走过来。就在这当口,楚云的手机响了。
服务员说,店里新进了一些太平猴魁,问他们要不要尝尝。楚云没有搭理她。她在接电话的同时,站起身来,远远地走到了门廊边的海棠花下。一对刚刚进店的情侣,正依偎在树下,摆出姿势,让丁老板给他们拍照。楚云一边接电话,一边直勾勾地望着宜生,就像她的那些话,一字一句,都是冲着宜生说的。不过,她特意压低了嗓门,宜生根本听不清她在说什么。等到女服务员将两杯泡好的猴魁送来,楚云已经离开了那,走到了院外蜂飞蝶舞的菜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