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文小说推荐:《又见棕桐,又见棕搁》於梨华(著)
经典中文小说推荐:《又见棕桐,又见棕搁》於梨华(著)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名列 世纪百强 第 56。是旅美台湾作家於梨华的一部长篇小说,1967年皇冠出版社初版。同年获台湾最佳长篇小说奖。小说的男主人公牟天磊留学美国10年,历经波折拿到了博士学位。回台后自己原来心爱的姑娘已嫁做人妇,而父母为自己物色的对象意珊则梦想出国。但天磊最终选择留在了台湾。小说突出表现了留美学生的寂寞和迷惘,当时在香港、台湾颇为畅销,还曾被选入大学文学教材。
没有使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美国、台湾、中国大陆这些不同的时空中不断跳跃。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作者於梨华,是梨华第六本单行本,第三部长篇小说。於梨华长篇小说代表作·当代留学生文学经典开端。
内容简介: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梨华第六本单行本,第三部长篇小说。於梨华长篇小说代表作·当代留学生文学经典开端。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1965年出版。1967年台湾嘉新文艺奖
不同时代的留学生有各有不同的身影,作为5、60年代最早赴美留学的那一代作家,於梨华的小说首开了留学生文学的先河。 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国人——台湾小说的放逐主题》中,称旅美作家於梨华为「没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书中主人翁-天磊说:「Gertrdde Stein对海明威说你们是失落的一代,我们呢?我们这一代呢,应该是没有根的一代了吧?」
这种寂寞与苦闷并非只有牟天磊一个人有,不管在美国的,还是在台湾的,他的同代人都有。--美国不是故乡,台湾不想回,大陆又回不去……
1950年以後的台湾,到美国留学深造成为青年一代最高的理想,特别是1962年修订<国外留学规程>出国门户大开,留学热潮达到颠峰。1979年开放出国观光,废除出国需有就学、探亲、商务等事由等限制,以前要申请护照可真是困难重重。 (以前国人出国目的均以留学、商务考察或依亲、探亲为主,以观光为出国目的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书中的意珊,结婚是她出国唯一之路。
2000年2月,於梨华在《文讯》杂志发表《35年後的牟天磊》藉由牟天磊畅谈许多教职生涯的心境。文中还是没有交代牟天磊的现况,「没有替牟天磊决定命运是尊重,只是把他的故事告诉你,没有权利替他决定命运。」 对於书中角色(不带她出国就不结婚的意珊),她说:「我也会同情意珊,因为她在小岛上待得太久想出去看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