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入门 虚云老和尚 等 著 九州出版社

  内容简介

  《禅修入门》以民国王骧陆的《乙亥讲演录》和唐代慧海禅师的《顿悟入道要门》、唐代黄蘖山断际禅师《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唐代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为底本编纂而成,系统论述了静修的基本要点,对于保持心灵的空净具有极大的作用。

  目录

  乙亥讲演录

  说明

  缘起

  启机分

  反问自性

  求佛与求己

  根本迷误

  释佛

  释法

  释僧

  释我

  灵性不灭之理

  释苦

  如何了生死

  释无明

  释业障

  除业障之法

  释解脱

  说因果

  辨心性

  性心不二

  根尘相对

  心谓宝藏

  正修分

  修行本意

  正信

  大愿

  实行

  印证分

  甲、上座时功夫上之印证

  乙、下座时功夫上之印证

  总结

  虚云老和尚开示录

  一九二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请普说

  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十七日,在重庆慈云寺开示

  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十八日晚,在重庆慈云寺开示

  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十九日开示

  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十八日,在广州中山会馆,各界欢迎大会上开示辞

  民国三十五年在香港东莲觉苑讲

  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八月初一日在澳门平安戏院开示归戒

  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在广州联义社演说

  在广州佛教志德医院演讲

  参禅与念佛

  参禅法要

  引言

  结论

  参禅警语

  修与不修

  念佛将终开示

  参话头

  在云门授皈戒开示

  因果略谈

  南化禅七开示三则

  参禅与念佛的关系

  老实念佛

  上海玉佛寺禅七开示

  初七第一日开示

  初七第二日开示

  初七第三日开示

  初七第四日开示

  初七第五日开示

  初七第六日开示

  初七圆满日开示

  次七第一日开示

  次七第二日开示

  次七第三日开示

  次七第四日开示

  次七第五日开示

  次七第六日开示

  次七第七日开示

  解七开示

  云居山方便开示

  乙未闰三月十一日开示

  闰三月十二日开示

  闰三月十三日开示

  闰三月十四日开示

  闰三月二十一日开示

  闰三月二十四日开示

  闰三月二十六日开示

  闰三月三十日开示

  四月初三日开示

  四月初五日开示

  四月初九日开示

  四月十一日开示

  四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开示

  四月十六日开示

  四月十七日开示

  四月二十一日开示

  四月二十二日开示

  四月二十三日开示

  四月二十五日开示

  四月二十六日开示

  四月二十七日开示

  四月二十八日开示

  四月二十九日开示

  端午节开示

  五月十五日开示

  五月十六日开示

  五月十七日开示

  五月十八日开示

  五月二十日开示

  五月二十一日开示

  五月二十三日开示

  五月二十六日开示

  六月初二日开示

  六月初三日开示

  六月十六日开示

  六月二十三日开示

  六月二十五日开示

  六月二十七日开示

  七月初八日开示

  七月初十日开示

  七月十一日开示

  七月十七日开示

  一九五五年云居山戒期开示

  此次传戒缘起

  开自誓受戒方便

  衣钵

  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大小乘戒之同异

  三归五戒

  十戒、具戒、三聚戒

  结劝

  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唐河东裴休集并序

  黄蘖断际禅师宛陵录

  顿悟入道要门论

  大珠慧海禅师像

  顿悟入道要门论序

  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

  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下

  诸方门人参问语录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安心法门附出联灯会要

  后序

  精彩书摘

  《乙亥讲演录·启机分·反问自性》

  为印心故,正因地故,先说启机分。“启”是启发的意思,启大众的机,发大众的信心、痛切心、勇猛实行心,使与佛菩萨所说经论相契合,由是而转迷为觉,度苦厄,了生死,更由是而启发各人之夙根,随其机之利钝而予之以正法。根有利钝,法无定法,合机者为正。兹先说法以启之引之,试察之,乃本会授法以前之前方便,使初学者先明发心菩提,为入佛之初步。一切法门,以发心为第一难事、第一要事。经云一发心即成佛。只此一念,关系重大,不可思议,行者不可视为初步而忽之。世间一切事,必有一个主因“为什么”。诸位为什么要来听法?在未听法以前,各人自己问一问,我为什么来此听法?且静默一分钟。只此一分钟,诸位的意境进步,已是超登彼岸了,这是自性反问。因为一个反问,即是反观自性,回头是岸,即是一念之转。由凡入圣,只此一转。佛说无量妙法四十九年,亦只是教众生一转。惟佛苦于不能替人代转,要人自己反问自己,反观自性,自己去转苦为乐,转迷为觉,人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所以佛不度人,是人自度。智者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千百年来,行人苦修数十年,走错路头,不得究竟者,关系在此一点。这一点是修行人最初因地。因地不正,越修越糊涂。我自己吃过苦来,所以奉劝诸位,各自考问,把根本弄明白。因地正,日后果地亦正,万勿轻忽过去。

  求佛与求己

  但有人说,既然不求佛只求己,佛又何必说法,我又何必学佛呢?此理问得极是。然佛下世,是作医生而来,众生不病,佛本无用。正因众生病,所以不能不用医药。病家注意,第一病人,第二医生,第三吃药。如果不顾病人,不问吃药,专求医生保佑,试问有用无用?所谓不求佛者,不是废医废药;但求己者,亦不是离医离药。及至病好之后,医药原是无用。亦不妨将一切法门,转授其他病人,此即是自利利他。

  求己之法又何如呢?世人迷惘,不懂请医之法。试问求医是不是要治病呢?但断无放弃老病不治,单请医生保险以后不病之理。今之学佛者,专诚拜佛,求未来福报,不除眼前痛苦习气,其痴愚又何以异于是。

  世人要求未来福报,正因眼前痛苦。不知解除眼前痛苦,即是福报,不可待未来福报也。以未来事,另有一因果,不可颠倒混杂。从来天道中人与人间富贵者,此两种人往往不肯修行。正因眼前福报太大,享受逸乐,不知自反,由此自误。所以对治诸病,要辨明因果,认清路头。

  第一知病,先要认识自己之病在何处,此病关系生死,何等重大,然后勇猛发心,专诚觅医,老实吃药;第二明医,要认识医之责任何如,关系何如,是否可以全赖医而不靠自己;第三用药,要认识药性如何,用法如何,于去病时,其反应力如何。所谓汗吐泻,正是去病,不是添病。若因而致疑,则大误矣。这三层,乃病家普通常识,学佛者何反不能如是?

  知自己病者,知人生痛苦而已。世人不明苦义,以为无衣食住之满足,即是苦。不知此是假苦,比量苦,尚不是真苦。世上衣食住满足的人尽有,但仍旧惶惶不安,甚至一顿安饭、一夕安眠亦不可得,却是何故?及至乱世,富有的人,苦痛恐怖尤其更多,从而知苦痛实不在此。人生第一痛苦事,根本乃在误认一世,以为此世了,一切都了。所以放纵的人,落得造业作恶,落得淫奢放荡,并以为死后等等我都不见,断为非有。以此断灭见,又何事不可妄为?目下世界大战,国际纷争,人类残杀,乃至自杀,都从这一念之误上来。误己误人,愈演愈烈。所以要先明三世因果之义,苟无因果,则恶人不必有报,善人了无结果,尚复成何世界?所以因果叫做律,根本不能动摇。因果所通,及于三世。今世种种,必由前因,必转后果。同一父母,所生二子,一则为盗,一则为圣。果地不同,源在因地。因有前因近因,果亦有现果后果。因因果果,递转如轮。或上或下,或好或坏,在人自造。所以不了三世,即是不明因果,因果不明,佛法即无由信入,此人终坠沉沦,为不可救矣。

  根本迷误

  世人今生苦难,都由前因造业。夙世恶业,远因也;懒惰欺诈,近因也。如穷苦之人,虽由夙世恶因,若能勤慎诚实,另造一好因,正可转凶为吉,或化重为轻。此亦因果变化之律,其权仍操之于人。

  ……